|
马上注册并关注水世界微信号,获得更多资料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1. 混凝生物膜过滤技术
混凝生物膜过滤技术是混凝技术和生物膜过滤技术相接合的微污染水体的深度处理技术,该技术方法属于物理处理技术,且见效快。一旦实施运行,水体表面的蓝绿藻异常增值现象将会避免,同时具有不破坏水域的生态系统,无噪声,无异臭,无二次污染发生等优点。
原理:
混凝技术:
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絮凝剂,使水体中的磷及悬浮物等形成大的絮状沉淀物被去除。其磷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一旦TP下降到藻类异常繁殖的域值以下(即使TN高于藻类异常繁殖的域值以上)就能避免发生蓝绿藻异常爆发的现象。
生物膜过滤技术:
将水体富营养化生成的藻类通过生物膜过滤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也随着藻类同时被除去,从而抑制富营养化灾害的发生,水体透明度大幅度增加,水体的景观性提高。
工艺特点:
a) 技术稳定可靠
b) 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简单
c) 运行费用低,可改善景观效果
d) 使用去除藻类专用滤料,高负荷,高去除率;BOD5负荷可达5kg/m3?d,去除率95%,SS去除率65%,加絮凝剂时BOD5去除率可达到95%,TP去除率达到90%以上。
e) 使用寿命长,使用周期达到10年以上;
f) 反洗周期,每日反洗一次。
2. 水体内循环技术
适用于封闭或半封闭性的静止水体中,运行效果良好,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原理上是增加水体中水流速度,并使其形成一定程度的扰动作用,藻类在紊流状态以及明暗交替的光作用条件下,增值活动急剧下降,甚至失去活性,导致死亡,从而抑制蓝绿藻的异常爆发。
3. 水体紊动技术及漂浮物自动清除技术
在流动不畅或宽大的水面流速过低的场合,采用局部搅拌技术通过水流推流器和扬水筒等设备实现,改变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水体流动状态,避免宽大水面(湖、湾内水面,水库)的局部产生富营养化,使之形成活性水体,抑制蓝绿藻类的生长。
表层漂浮物自动清除技术通过定期定时的将树叶、水草、垃圾等漂浮物清除出水体,维护整体水域的景观。
4. 水生生物生态净化技术
水生植物:
于水体中适当布置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净化功能的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使水体不仅具有自然风貌的景观,而且增强人工水体的生物净化功能,竞争性的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物质。
水生植物的布置原则:
a.据水体景观设计的要求,配置不同高度、不同形态的植物;
b.满足水体生态净化的要求;
c.植物种类应适合湿地,并注重种类的多样性。
水生动物:
水体中放置适当的水生动物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富余营养物质,如蚌类可以将水中悬浮的藻类及有机碎屑滤食,提高湖水的透明度。螺蛳主要摄食固着藻类,同时分泌促絮凝物质,使湖水中悬浮物质絮凝,促使水变清。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可以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绿藻类物质使水体的透明度增加。因为人工湖水域面积大,会成为许多有害昆虫如蚊、蝇的滋生场所,在水中投放鲫鱼,它可摄食蚊子的幼虫及其他昆虫的幼虫,避免了水域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鲫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并且能耐低氧耐寒。
水生动物的选择原则
a. 不会大量的繁殖,甚至失控。
b. 不会对水体形成强烈的搅动的甚至影响其他不影响水体景观。
c. 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能形成合理的生物链循环。 |
顶一下
-
查看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