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实验室来了一个水样,采用最传统的碘量法测溶解氧,水样固定好,加酸以后,居然产生大量气泡,并导致最终无法滴定,请分析达人帮忙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边上图,边解说:
1、首先普及一下碘量法原理,免得大家再找了
碘量法是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基准方法,使用化学检测方法,测量准确度高,是最早用于检测溶解氧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此时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化合生成锰酸锰: 4MnSO4+8NaOH = 4Mn(OH)2↓+4Na2SO4 (1) 2Mn(OH)2+O2 = 2H2MnO3↓ (2) 2H2MnO3+2Mn(OH)3 = 2MnMnO3↓+4H2O (3) 加入浓硫酸使已化合的溶解氧(以MnMnO3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 4KI+2H2SO4 = 4HI+2K2SO4 (4) 2MnMnO3+4H2SO4+HI = 4MnSO4+2I2+6H2O (5) 再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滴定释放出的碘,来计算溶解氧的含量[3],化学方程式为: 2Na2S2O3+I2 = Na2S4O6+4NaI (6) 2、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固定后的水样,从左到右依次是自来水(做对比用的)和两瓶水样(看着正常)
3、开始加酸,自来水加酸
4、自来水加硫酸摇匀以后(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