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宁:中国城市水环境特征及解决方案

    第二方面,营养物质不能实现区域的平衡,氮磷问题,包括钾的问题,按照目前的模式,即使到2050年完成工业化过程之后,氮磷进到水体的总量还会增加,如果我们能够把进到城市的营养物质还原到农村的话,就可以比较好的解决我们面临的营养物质的问题。目前我们做了总量物资流的平衡,大概只有1/6左右进到城市的营养物质回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这就意味着5/6没有回到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以会在区域上造成不平衡,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们目前的消费结构决定的,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关于蛋、奶、肉消费量的需求,这样一个需求是不是对中国人合适,如果按照这样的需求,这也是产生区域不平衡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从1992年到2002年由于我们消费模式的不合适,膳食结构的不合适,中国糖尿病人口增加了300%多,因为膳食结构的不合适,人体出现了紊乱,带来的营养物质到水体以后水体也出现了负氧化问题,我们必须从大方面调整过来,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如何把城市的营养物质还到农业中来,一个是污泥的回用,污泥的回用也有很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叠加的,在高密度上叠加,对我们的安全性带来一些影响,如果能够对尿液进行单独收集的话,可以更好的实现氮磷的平衡,城市污水也不会面临缺少碳源巨大的压力,由于我们系统特征决定的,要做新模式的更新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我记得这件事情从1992年就开始提出来,直到今天也很难进行规模性的改变。第三水设施要向组团式、小型化方向发展,组团化可以更好的跟自然条件结合,小型化和组团式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从经济方面看,不需要马上做大量投资,组团式、小型化带来的问题就是监管问题,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尽快实现区域的规模化、标准化运营和绩效监管,现在水厂运营业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区域化,各种新工艺也很多,新工艺带来的一点点创新和技术进步很快因为运行方面的困难或者不统一吃掉,区域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会成为下一个阶段能否提高行业整体水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以前谈过几次这个问题,今天再次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