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 回应水污染问题

今天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习近平当选为新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代表,也是国家机构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最多可连续任职两届。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详细】
 

区域间水资源交易体系

部分代表聚焦水污染

六年已投入百亿资金

2月21日,全国“两会”倒计时。听说曾经采访过的吕忠梅今年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马上给她发了短信。“请问您今年的议案或建议是否有环保相关内容?”记者问。“环保是我永远的议案内容。”吕忠梅答。“11年来,我都在为完善环境法治而努力,只是角度不同。”
     11年的全国人大代表生涯,是少见和宝贵的经历。对于吕忠【详细】
近日,正在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湖北保监局局长左绪文带来了两个议案。一是希望加快推进保险监管机构延伸试点,二是建议有效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积极作用。
    左绪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险业务快速增长,市场体系日益完善,行业实力明显增强,保险服务领域不断 【详细】
"'美丽中国'不能只是城市美,也应该包括乡村美。没有'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市长李建明代表今天说。"'美丽中国'不能只是城市美,也应该包括乡村美。
    没有'美丽乡村',就不可能有'美丽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市长李建明代表今天说。 "大量工业品进入,打破了农村过去'自给自足'式的环境循环处理模式,农民的观念还没能转变过来,农村环境 【详细】
曾几何时,一提起农村,人们想到的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想到的是新鲜的蔬果、清新的空气。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纵深推进,农村已经不再是一片净土。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指出,曾被视为净土的农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到全国污染物排放的“半壁江山”,而目前整治村庄的数量只占全国60万个。【详细】
 
重塑产业布局
 
 
众所周知,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些地方,地下水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生活水源。一旦地下水遭到污染,极易造成恶性循环,其治理也更加困难。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地下水污染防治献计献策,力求构筑我国地下水安全屏障。污染源点多面广,监测网络建设滞后,防治基础薄弱,立法和相关标准不健全
     本届全国“两会”上,致公党中央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详细】
 
“目前我国城乡普遍缺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据测算,201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7300亿吨,实际缺口约1000亿吨,相当于南水北调总水量的两倍。全国地下水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吨。”农工党中央提出,京津冀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其水资源紧缺状况日趋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过量,缺水范围不断扩大。
     农工党中央建议,可利用海水淡化,增加淡水资源总量。 【详细】
 
 
“饮用水安全问题受到百姓的极大关注,是极其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治理水污染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尽快制定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体系,确保让城乡百姓喝上干净水。据悉,这是他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 赵长义说,据国土资源部门调查,2011年中国200个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较差至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可见中国的地下水污染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水质恶化趋势非常明显,导致中国的水污染事故日益增多。 目前,我国饮用水问题突出表现在饮用水水源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水源地水质不合格、水源地污染和水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饮用水设施老化,大部分供水管网建设落后,导致二次污染,有的水质监测和检测能力不足,应急供水能力较低;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跟不上,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染、规模化养殖和生活垃圾等形成的污染得不到有效解决,造成农村污水横流,水质污染,不能满足农民生活饮用水的安全要求 【详细】
 
 
今年两会上,当代表委员们针对饮用水污染问题,纷纷从制度、立法、监控等各个层面建言时,对水的重视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赵平表示,水的污染源于工业化。曾任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副部长的张力军也表示,饮用水安全问题频发,与地方政府肆意开展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有直接联系。政协委员何崇元则提出:“中国稀缺水资源亟待保护”,表示水源地保护是饮用水安全的源头保障,应在现有的保护区基础上,设立稀有水源地国家级保护区。如我国西部的昆仑山等高海拔雪山,位于地球北纬36度―46度的黄金水源带,常年被冰雪覆盖,远离工业污染破坏,水源品质相对纯净,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水源地。 如今,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国七成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水质严重退化,直接威胁到了居民日常的饮水安全,多地爆发的水恐慌更是引发了公众对于饮用水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详细】
 
 
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颇受关注。水利部表示,2014年全国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将建立,更引发了对水资源保护的议论。安徽合肥有巢湖,云南昆明有滇池,两地代表和委员也对水源保护和污染治理各抒己见。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余渐富今年也特别关注了水源安全,他认为应该对地下水加强安全检测。 余渐富建议,加快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的建设进度,避免地下水污染的蔓延,对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的地方政府应依法追究责任。“地方政府层面,建议建立地下水保护简易执法程序,避免推诿与扯皮。” 巢湖治理在两会期间也引来多家媒体的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认为,富营养化是目前巢湖面临的最大问题。 张庆军表示,巢湖现状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因素,更重要的是一些人为因素,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另外,巢湖是一个浅水型的湖,本身就容易造成富营养化。 【详细】
 
 
近来频发的地下水污染事件,引发公众对地下水现状的关注和忧虑。但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看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是治理的转机。有关“中国的水没法喝”的质疑是不客观的。 作为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方面的专家,曲久辉认为,上述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则引起全民的觉醒,促使我们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治理,从源头集中保护,“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好的事情。” 3日,曲久辉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说,中国水污染总体看,近30年来相对比较严重,但是近10年来还是有明显好转。当前,过去的问题依旧存在,现在的问题也不能一下子解决,“所以新老问题交织,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详细】
 
中国环保十年评价 就是虎头蛇尾
 
经历一个史无前例的严重空气污染的冬天之后,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确定新的中央政府领导人和各部委主要负责人。但在公众关心的议题中,治理环境污染占突出地位。公众对政府在环境方面的无所作为,已经无法容忍。回顾过去10年,作为中央政府主管环境保护的部门,其作为可分为两【详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今日强调,地下水目前的总体状况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涉及到人饮的这部分是有保障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今日举行第二场记者会,杜鹰就“地下水污染情况”答记者提问时作出如上表述。 杜鹰表示,也不排除现在地下水有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主要的表现,地下 【详细】
 
想打“水祸”的,一不小心打成了“水货”。 但中国的水,也真是太“水”了——报载国内8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都遭到严重污染,这要在以前,又要激愤得几个陈天华蹈海了? 但我们似乎安之若素。因为至少不会当场死人。更有不少人,据说是官员和公知还引经据典地【详细】
 
 

环境保护法 再不改变就晚了

蔡学恩,一个很不一样的采访对象。他意气风发,又忧心忡忡;他才思敏捷,又固执己见;他善察言观色,又敢于直接向省领导进谏。作为一名律师,他为环境保护法修订而忧;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为保护公众环境权益而战;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希望自己的心声能被更多人听见 。【详细】
 
不能牺牲环境
须加快环境立法
加快环境立法、发展经济优先保护生态、治霾要大力治理污染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昨日,湖北代表团4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本报采访,为“美丽中国”建言献策。环境污染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蔡学恩呼吁加快环境立法,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完善的法律制度。 蔡学恩说,如果没有环境质量的保障,那么“美丽”就是一句空谈。他认为,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出现了大量新情况和新问题,【详细】
饮用水安全
最基本是立法
“由于中国水环境整体形势非常严峻,水环境污染的压力在加大,供水水源的水质总体有可能呈下降趋势,部分水源遭受污染,严重的甚至丧失了原有功能,给提高水质增加了难度,而且供水水质安全也面临现实威胁。”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对本报表示。
     王毅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最基本举措就是立法,应尽快制定《饮用水安全法》,构建一个有效的饮用水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王毅:饮用水的安全形势,与我国水环境的整体形势密不可分。中国水环【详细】
湿地保护
法规和资金还是老难题
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然而,如今鄱阳湖水清了、鸟多了,但湖区群众却仍未摆脱贫困,许多湖区群众为了生计不得不另谋出路。这样的尴尬局面仅仅是我国湿地保护区的一个缩影。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湿地生态保护成为热点问题。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来自民进中央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已有超过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已建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近300处。
     但是,相对其他生态系统,湿地依然【详细】
 
企业环评造假是祸根
 
导致我国在环保投入上效率低下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些地方、企业在环保问题上手法翻新造假,以及一些地方化政府唯GDP论的旧思维诱发的地方保护主义。 --政协委员 "地下水目前的总体状况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涉及人饮的这部分是有保障的。但是,不排除现在地下水有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主要的表现,地下水的污染是从城市周边向农村扩散,从浅层水向深层水扩散,这个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 【详细】
 
中国水污染事件大盘点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且无可替代的营养物质,饮用水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中国饮用水质量让人堪忧。权威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国城市55%的地下水是较差甚至极差的水质,全国有2.98亿农村居民的饮用水不安全,20%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不达标,水源污染已危及到整个社会水环境安全和每个人的饮用水安全。然而各类频出的“水”新闻刺激着公众对地下水现状关注和忧虑的神经线,现在,让我们回顾近年中国水污染事件,或许通过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目前中国水环境的【详细】
 
 

应重视地下水污染问题

两会前夕,网上一则新闻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网友爆料某地企业将污水用高压泵排入地下,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源污染。尽管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称,“经排查网上反映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有很大出入”,但是,人们已经被PM2.5、雾霾天气等众多环境事件“磨练”得见怪不怪的神经,还是被狠狠地拨动了。 “我以前也确实听说过这样的事,同事的老家——我先不说哪个地方,有的小加工厂晚上偷偷把污水排到地下水里去。”全国人大代表、神华宁煤集团公司煤化工分公司研发中心主任罗春桃说。“我听了以后特别震惊。说实话,地表水污染了还有办法治理,地下水污染几乎是不可逆的,并且会长时间存在,殃及子孙后代。” 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用水来源,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我国地下水用量一年大概1100多亿立方米,占全部用水量的20%左右。而北京、河北这一带,地下水要占到整个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总量的50%以上。“地下水目前的总体状况是有保障的,但也不排除地下【详细】
 
 

保住地下水得管得好地上的事

水是生命之源,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断有记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问地下水污染相关问题。那么,地下水资源环境现状如何?如何遏制地下水污染?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王学求。王学求手中拿着一份研究报告,题目是《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现状与对策》,这是他和同事多年来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情况持续关注和研究的成果,记者的采访正基于此。 王学求告诉记者,水资源储量和污染问题已经凸显,以华北平原为例,气候的自然振荡和人类活动加剧了对地质环境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华北平原地区年降水量持续减少,华北平原西部一带降水量比常年减少了30%以上,带来了严重干旱。同时,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也逐渐加剧。20世纪50年代华北平原地区普遍存在的洼地湖泊现已陆续干涸,潜水水位不断下降,大量机井报废,众多地表河渠径流量也呈逐渐下降态势,山前平原的部分河 【详细】
 
 

政府对地下水污染情况了解的还不够

从地下水污染问题,到PM2.5的测定再到北京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环境问题前所未有的挑动着人们的神经,也成为了“两会”上的热门词汇。 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副主委,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潘碧灵、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就PM2.5、地下水污染以及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农村环境问题接受媒体了采访。 地下水污染问题已经在几个月内迅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王毅表达看法时称,他认为目前政府对于地下水污染的研究工作做得太少了,具体情况了解的仍不够。 对于企业在环境问题上的一再违规与忽略,王毅,违法成本低是最主要的原因。文一波则从企业的角度表示,一家公司修建环保措施的成本并不高,只是其中很多钱被无谓的浪费了。 而王毅和文一波同时称,政府应该通过增减税种和相关政策制定引导企业重视环保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成为了越来越迫切的议题,潘碧灵就此表示,基本环境质量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这种产品不止是提供给城市居民,也要提供给农民,农村环境如果不治理好,城市环境也无法改善 【详细】
 
代表呼吁不要带“毒”GDP
 
“以往各地的发展经验表明,过快的经济增长会给环境和资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唐子来说,从目前情况看,各地追求GDP增长的冲动依然较强。(编注:据中广网昨日报道,有来自外媒的报道指出,有经济学家调查发现,一个地方的环保投资占当地GDP的比例每升高0.36%,当地书记的升迁机会便会下降8.5%。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只有没有野心的官员才会关注环境,而有野心 【详细】
 
治理污染是现在最大的民生问题!
“治理污染是现在最大的民生问题。其他关注民生的措施只有部分人受惠,污染问题治理好,是全民受惠。因为在污染面前,全体老百姓、包括国务院总理都是弱势群体。”在上海代表团驻地,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的面部红肿格外引人注意,带病参会的他今年带来了书面意见《重视整体统筹,切实改善全民生存环境》,他笑着指指自己的红鼻子说,“我这毛病是年纪大了免疫力下降引起的,但【详细】
刚刚参加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一边向记者们微笑着挥手,一边走向座位,一年一度的总理见面会就这样开始了。李克强总理在开场白中说,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当记者问及施政目标时,李克强总理指出,第一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第三是促进社会公正。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