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导读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的学者们就相继采用植物进行污水治理的研究。1974年西德建成了第一个用于废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以凤眼莲净化塘为主的污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达到治污与增产双重效益。近年来沿海地区利用红树林湿地处理废水也收效显著。可见,不论是人工湿地、净化塘,还是其他系统,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

特别推荐

常见植物
  • 灯芯草

  • 美人蕉

  • 田边菊

  • 红辣蓼

  • 凤眼莲

  • 香蒲

成功案例

天津市的“城市水环境改善与水源保护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占地面积约32000平方米,以人工湿地技术为核心,结合人工浮床、爆汽增氧、人工投菌等5项生物治污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开展生态水体净化示范。上游的生活污水,经水闸——提水泵站——进水池——总控室——植物处理池中特殊的植物治污技术处理后,就变成了下游的灌溉用水和鱼塘用水,水质指标由净化前的劣5类标准达到了地表水4类标准,整个生态治污工程的日处理污水能力达4000——8000立方米,可装满两个半游泳池。[全文]

STAFF:出品|水世界编辑部 策划|胡菊红 制作时间:200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