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彦鸿

时间:2016-09-18 来源:微水会 作者:贯彻生态建设理念 打造和谐海绵城市

微水会导语

海绵城市从提出到试点,已有几年时间,在城市洪涝频发的今年夏季,有舆论对海绵试点成效提出质疑,业内关于海绵城市的唇枪舌战也是从未间断。就海绵城市及其中水系规划和修复,规划会相关领域专家也分享了一些新动向和看法。

(文字内容基于访谈视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仅参考学习)

采访嘉宾:孔彦鸿

采访主持人:潘鹏、董瑞 / 整理: 冯茹 / 排版:漠潇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成效不可磨灭,也存在一些待克服的问题,就此特采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 孔彦鸿 副院长,与我们一起聊聊海绵城市那些事儿。

http://v.qq.com/x/page/c0328ztkpuz.html

主持人: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说法,那么可以理解其是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吗?

孔彦鸿:

这个还是有一些偏颇的,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低影响开发系统,其实它是一种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它包含了多个系统,包括低影响开发、地下雨水管渠、排涝防险系统、超标雨水系统。

主持人:

今年多地出现的城市内涝,也有舆论认为试点的成效并不大,对此您怎么看?

孔彦鸿:

第一批16个试点及第二批大多数都有看过,个人认为成效还是蛮显著的,并且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的推动力度不小,许多地区都开始了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很好的。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海绵城市就是低影响开发,只要一建设水的问题就解决,这种看法是有偏颇的。其实城市“看海”有气候变化的原因,有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原因,这么多年积累的问题不可能在城市发展模式一转变的时候就解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持人:

您刚才有提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根据一年多的试点经验来看,暴露出哪些问题呢?有没有修正我们之前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些误区?

孔彦鸿:

问题实际也是比较多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惯性,包括思维方式、体制机制、技术方法、标准规范等也都存在不协调和互相碰撞的内容。在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住建部就将10个与水相关的规范进行了协调和修编,这些措施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向好的做法。问题更多的是交织于每个城市,因为城市问题及自然情况的不同,整个建设过程中进度也不一,但整体是向好发展。

主持人: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是不是适合每一座城市呢?

孔彦鸿:

个人认为是适合的。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过程中,提出这样一种城市转型理念,也有了这样一个目标,这对任何一座城市都是适用的。且在75号文中也有明确的目标规定。以前的粗放式发展也不再允许。

主持人:

那么国家下一步是否还会扩大海绵城市试点呢?

孔彦鸿:

这个应该是国家管理部门来定。这两批试点也是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来选取的,也很具代表性,个人觉得第三批试点应该会有。

主持人:

现在我国海绵城市标准化建设有哪些新动向?

孔彦鸿: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际上与我们提的生态城市是一样的。不可能完全都是标配的,因为城市特点不同。一些大的标准都已在陆续修改中,标准图集也在原来标准图集的基础上增加和完善海绵相关内容。标准图集个人觉得应该是差异化发展,也在制定中。

主持人:

您认为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难点呢?

孔彦鸿:

现阶段的难点,一方面有气候变化带来的降雨量急剧增大的因素,一方面是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另外技术团队力量不够也算是困难的地方。

主持人:

现在全球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比较好的有哪些呢?

孔彦鸿:

海绵城市美国叫低影响开发,其在国家层面是通过清洁水法将其抓起,各州配有相关政策支持,也有具体计算方法,在雨洪管理方面也是经历了几个时期,从逐渐向好到管理到位这样一个过程。在现今海绵城市建设中比较靠前的。像澳大利亚叫水敏型城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是将诸多融合在一起,还有加拿大、英国的可持续排水。所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不光要从现在开始转变,还要坚持下去,将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城市发展中的每一层面和环节。

微水会小结:

城市水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健康与否,要加强城市水生态系统规划,注重水体自净功能的发挥。而现今大热的海绵城市也并不是万金油,随着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建设及机制体制的不断完善,实现既定目标虽会有一段时间,但坚持不懈走下去,将生态、环保始终贯彻其中,注重整体及系统性,将水系统构建与海绵城市协同发展,实现城市和谐生态指日可待。

联系人:潘鹏

电话:010-88585610-815
手机:18510663273

邮箱:325178909@qq.com

关注微信订阅号

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

京ICP备12048982号-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