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摩尔,克分子,克原子, 指物质一个质量"单位"而言。如硫酸的克分子量是98克,于是 196克硫酸可称为2个"摩尔"的硫酸。又如碳的克原子量为12克,则36克碳可称为3"摩尔"的碳。至于"摩尔浓度"则是指 1公升水溶液中所含质的摩尔数,例如1摩尔浓度的硫酸,即为每公升酸液中含有98克的纯硫酸。
当量浓度——表示1升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克当量数
当量浓度(N)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符号N表示。(英文:normality)
Normal Concentration(Strength)标准浓度,当量浓度是水溶液浓度的一表示法,以N为符号,为化学领域所常用。物质的克分子量或克原子量,除以其价数可得到克当量。例如硫酸之克分子量是 98克,根价为2价,故其克当量为49克。铜的克原子量为 63.54克,价数为2价,故其克当量为 31.77克。凡 1公升水溶液中含有49克纯硫酸者,称为1N浓度的硫酸 (就2价的硫酸而言,其摩尔浓度即为当量浓度的2倍,即 1M=2N,故1N硫酸也就等于 0.5M的硫酸)。又1公升的水溶液中若含有 31.77克的铜离子时,则其当量浓度也是 1N。
根据GB/T 601-2002 《化学试剂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本标准中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以摩尔每升(mol/L)表示。例如: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c(NaOH)=1moI/L]。 前版本中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单位采用摩尔浓度(mol/L)与当量浓度(N)或克分子浓度(M)对比的形式。新版标准取消了当量浓度(N)和克分子浓度(M)的表示方法,即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单位以后不允许使用“当量浓度(N)”和“克分子浓度(M)”的表示方法。
举两个列子:
当量浓度
溶液的浓度用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当量数(gram-equivalent number)来表示的叫当量浓度,用N表示。
当量浓度=溶质的克当量数/溶液体积(升)
克当量数=质量/克当量
克当量(gram-equivalent weight)实际上是指物质的基本摩尔单元的摩尔质量。
当量=原子量/化合价, 若原子量采用克原子量时,则当量就成为克当量。
克原子量就是现在常说的原子量。
举例
(1)对于元素,当量=原子量/化合价:钠的当量=23/1=23;铁的当量=55.9/3=18.6;氧的当量是8;氢的是1。
(2)酸的当量=酸的分子量/酸分子中被金属置换的氢原子数。即1N=1 mol/L H+ :对于一元酸来说,1N=1 mol/L,如1N HCl=1mol/L HCl;对于n元酸来说,1N=1/n mol/L,如1N H2SO4=1/2 mol/L H2SO4;1N H3PO4=1/3 mol/L H3PO4。
(3)碱的当量=碱的分子量/碱分子中所含氢氧根数。即1N=1 mol/L OH- :1mol/L的NaOH就是1N,1mol/L的Ca(OH)2就是2N
(4)盐的当量=盐的分子量/盐分子中金属原子数×金属价数:如果是氧化物或是还原 物就看能得失的电子数,比如说1mol/L的K2Cr2O7的当量浓度就应该是6N(每个重铬酸钾分子中有两个铬离子,每个铬离子的价态由6+到3+得到3个电子),1mol/L的KMnO4的当量浓度是5N。如果是盐类,就看能与酸 或碱结合所要的H+或OH-数量,比如说Na2CO3的就是2,NaHCO3是1。
实验方法 一、Mg2+标准溶液的配制(约0.02mol·L-1) 准确称取碱式碳酸镁基准试剂0.2~0.25g,置于100mL烧杯中,用少量水润湿,盖上表面皿,慢慢滴加1∶1 HC1使其溶解(约需3~4mL)。加少量水将它稀释,定量地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二、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约0.02mol·L-1) 称取2.0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Na2H2Y·2H2O)溶于250mL蒸馏水中,转入聚乙烯塑料瓶中保存。 2.EDTA标准溶液浓度的标定 用20mL移液管移取Mg2+标准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氨性缓冲溶液和3~4滴EBT指示剂,用0.02mol·L-1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标定3次。 EDTA浓度计算取三次测定的平均值。 三、水的总硬度测定 用20mL移液管移取水样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氨性缓冲溶液6mL,1∶1三乙醇胺溶液3mL,EBT指示剂3~4滴,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蓝色即为终点。平行测定3次。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特点 1.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相当稳定 2.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摩尔比为1:1 3.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多数可溶于水 4. 形成配合物的颜色主要决定于金属离子的颜色
可能有不对的地方
还请大家补充
[ 本帖最后由 love1989 于 2012-8-17 18:3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