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楼主: 老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酒开坛

[复制链接]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41
发表于 2012-4-15 12:50:34 | 只看该作者

NO1细菌有思想吗?(二)




接茬说聚磷菌。 无论释磷还是吸磷,细菌绝不可能是为了帮助人类而做无私的奉献,它的目的还是只有一个——增殖。 一般认为聚磷菌在释磷和吸磷过程中都有能量释放。前面说过,能量的转换总是伴随着细菌的增殖,那么它的增殖无外乎三种可能:厌氧增殖、好氧增殖、厌氧好氧同时增殖。而且释磷和吸磷愈充分,能量的释放愈多。 结论:只有充分释磷和吸磷,细菌才能释放更多的能量继而最大限度增殖,而增殖的量愈大,在好氧中吸收的磷自然愈多。 这么显而易见的结论,为什么教科书、水处理资料一概不说?难道是那些“大家”们不屑于提及吗? 下面说说动物们。 大约十年前,老酒在调试的工程中发现了大量的钟虫。当时的沉降比只有3%左右,反应器内COD大约400mg/L,后来发现这种情况很普遍。 问题来了,不是说钟虫大量出现是水质转好的标志吗?怎么在很高的COD环境下,它们会大量出现? 老酒认为钟虫乃至后生动物的出现跟水中有机质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那么跟神马有关系?——溶解氧。 首先看看钟虫的食物。它不能直接分解溶解性有机物,它的食物就是微生物。只要水中有足够可供它吞噬的细菌,它就有可能出现,除了食物,作为好氧的生物,最重要的莫过于溶解氧了,其实是溶解氧决定了钟虫的出现。 后来调整了曝气方式,降低了溶解氧,钟虫密度很快就下降了。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溶解氧的升高,水中生物的个头会越来越大。 这也很容易理解,生物的个体越大,其比表面积越小,而微生物需要通过细胞表面的扩散来获得氧,因为比表面积小,它获得氧的能力自然比较差,所以需要更高的溶解氧以维持其生命的需要。 有一次现场人员打电话,说红虫大量繁殖,堵塞了滗水器进水口,问我怎么办。我问溶解氧多高?答曰2-3mg/L。于是放下电话直奔现场,眼见满池开锅似翻水花,因为进水COD只有500左右,我说溶解氧怎么可能只有2-3mg/L?借一个溶氧仪试试。结果一测,溶解氧7mg/L。降低曝气量后,红虫很快消失。原来是公司贪便宜买了上海一家神马磁的仪器,现在我的实验室国产溶氧仪一概不用。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6 11:41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清啦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42
发表于 2012-4-15 13:46:13 | 只看该作者

NO2 话说查文献

记得谁说过:连搜索引擎都用不好的主,最好就甭做技术工作了。 话说的难听,但是理儿不错。尤其是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菜鸟们,资料的收集更为重要。 资料的收集很重要,对资料的分析更重要。 老酒有一门课是开给研究生的,“工业水处理技术”,每年我都会在课程末了剩下几节课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上。老酒提供题目,让他们分别找资料,学生归纳整理后直接上课堂。 每次学生讲完后,由其他学生评论其处理流程、单元设置的合理性,最后由老酒点评,主要是指出文献的错误和学生理解的误区。 我发现80%以上的文献有错误,其中至少一半流程设置属于胡扯,而这种文章多数出自高校和科研机构。 咱们这种科研体制很扯,高校里教师都被逼着发文章,反正老酒是非常非常不适应。对于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咱们在领导眼里好像是水平有限,其实那些造垃圾文章的才真正是社会的罪人。如果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有谁会真正无私拿出来,告诉所有人应该这么这么干?最多是字里行间略有涉及罢了。所以,凡是看到声称效果多么好的文章,你就该留个心眼了,或许里面会有个很大的坑等着你去跳。 难道就没有可信的了? 当然有!首先是分析工程失败的案例,几乎全部可信;其次是工程改造的案例,有80%可信,100%有参考价值;最后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文章,应该基本可信。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6 11:42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4万

积分

2174

金钱

4163

帖子

禁止访问

天年

2012年度优秀水友勋章竞拍勋章教书育人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2013年“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5守护天使运气王

QQ
43
发表于 2012-4-15 15:32:35 | 只看该作者
我来喝酒了 下面这个我刚发了个新帖 但转头一看 老酒开封了 那就来这里再询问下 化验的很多搞工程的人不清楚 所以来问问老师 今天准备看下原水cod 好估算原水和井水的比例 用来调试的水 不是掺水外排!!! 由于化验设备不齐全 (正在列清单去买) 我就打算加药不加热的方法看下颜色 估值个大概的cod 以后再精确测 现在问题来了 由于预处理设备尚未完善和 进水不停 现在调节池钙离子含量过高 在我加浓硫酸的时候 硫酸钙微溶物大量析出 影响整个cod测定 重铬酸钾都不起作用了 颜色毫无变化 现在想吧水样做预处理 加碱吧钙离子沉淀了 然后再进行cod测定 第一个问题:在这样浓度的钙离子情况下是否对cod测定有影响 一个是氢离子浓度 一个是滴定时候色度的影响 2:如果预处理 加碱量如何控制 还有在cod测定的时候浓硫酸也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如何调整 3:钙离子太多 对调试培养菌种是否有影响 特别是对硝化菌的影响 因为已经进了一小部分原水 当然这点水以后都用井水和处理过的原水兑兑是没问题的 问题是以后还能进这样的含大量钙离子的原水不? 还有进原水对以后cod的化验

5万

积分

81

金钱

2104

帖子

超凡水师

管道工

2012年度优秀水友勋章教书育人勋章月优秀水友勋章

QQ
44
发表于 2012-4-15 16:03: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slddt 于 2012-4-15 13:46 发表 记得谁说过:连搜索引擎都用不好的主,最好就甭做技术工作了。 话说的难听,但是理儿不错。尤其是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菜鸟们,资料的收集更为重要。 资料的收集很重要,对资料的分析更重要。 老酒有一门课是开给研 ...
听酒叔这么说,有那么一阵的大脑短路,文献中有80%错误....不过最后的一句话又找到了相信文献的方向 “首先是分析工程失败的案例,几乎全部可信;其次是工程改造的案例,有80%可信,100%有参考价值;最后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文章,应该基本可信。” 细想一下酒叔分析的很有道理....像我们学校,研究生毕业必须发中文核心期刊,否则就没学位证,如此强制性的规定,大多数人怎么完成,造假成了多数人的选择,用Photoshop和Ps弄几条曲线就可以写文章.......窃以为发文章要鼓励才能出成果,摊上强制要求就是应付交差了.....
学而不思则罔啊....

9万

积分

1976

金钱

4609

帖子

版主

2016十年风雨同舟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

45
发表于 2012-4-15 16:3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 的帖子




中国的论文 别人很难做重复性研究 来验证他的结论 ================= 都是体制惹的祸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6 16:57 编辑 ]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46
发表于 2012-4-15 21:3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 的帖子

1、硫酸钙是无机物不会影响到cod的测定,倒是氯离子对cod影响很大。 有些水样在蒸馏时候会出现白色沉淀物,往往加入硫酸汞以后,沉淀物明显减少,原因不清楚。 2、...... 3、如果不是接触氧化就没关系——仅对钙离子而言。原水中的钙离子对应的阴离子是什么?如果是氯离子,将来生化会很麻烦,因为钙会被CO2沉淀,导致水体pH下降,如果是有机酸根就没事。建议做小试先摸索pH变化规律。 不要以为工程建好了,做小试没意义,一则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二则小试会提供数据,对工程调试意义甚大。我的工地经常做小试。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5 22:51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47
发表于 2012-4-16 00:28:00 | 只看该作者

NO3 话说水处理设计

这部分仅就教科书、参考书中没有的内容说说老酒的看法。

 (一)倒U管的故事 2010年的夏天接到个陌生电话:喂,您是***吗?我是****,事情是@#¥%……&*(......,。哦,明白了。原来是08年参与评审的一个皮革项目,已经安装完毕,但是调试期间出问题了。设计2400吨/日,实际过水量不足500吨,碰巧这个项目离县城边缘仅仅500米,而且还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口,整个县城笼罩在臭鸡蛋的怀抱中,所以十万火急。到了现场先查流程,基本工艺:集水井——格栅——提升——微滤机——预沉——调节——加药初沉——水解——氧化沟——二沉——提升——BAF——气浮——提升——砂滤——排放,设计排水COD100mg/L,氨氮15mg/L。水路不畅的部位共2根管,预沉池到调节池、初沉池到水解池。可是管道直径DN200,高差至少800mm。池子基本是紧挨着的,管道长度不足20米,咋就过不去了呢?堵了? ok,疏通就是了。管道刚刚连通,里面指不定藏着什么宝贝呢,老酒就曾见过砖头、大棉袄。现场指挥下令立刻开干。一大帮工人扛着长枪短炮开始疏通,老酒回办公室喝茶去了。俩钟头过去,现场告知,没有发现任何堵塞物。什么?怎么可能!无奈再回现场,但见满池黑水在,黑水之下皆不见。这时候终于想起了,得看看施工图。于是管道布置图、单体图一一铺开,当下老酒立刻明白了。从预沉池到调节池的管道是“┓”形状,本来俩池子一根直管就完了,不知道设计者哪根神经短路了,非得弄个下弯管。下弯也行,你得告诉施工者设置必要的坡度嘛,现场看到水平管有坡度,可是放坡的方向正好弄反了,是沿水流方向稍稍上翘,结果就不通了。初沉池到水解池的管道更扯,地面以下是“┏┓”形状,难怪呢。诸位应该明白了,管道里确实没有砖头大棉袄,但是里面有空气,是气堵。除此以外,水解池采用穿孔管布水也是堵塞的原因之一。 而做设计的是一家上市环保公司,甲级资质。诸位千万不要以为毛病仅此而已,更加JP的在后面。 =============================================

2012-04-17 (二)蝶阀与排泥第二天那家上市公司的W总来了,大家一起看现场。突然间发现预沉池的排泥阀竟然是蝶阀,我说,你们公司不做培训吗?排泥怎么能用蝶阀? W总面红耳赤连说抱歉。那么为什么排泥不能用蝶阀呢?从蝶阀的结构可知,在阀门全开的时候,阀板与水流方向平行,过水断面的投影图上有个“┃”,于是乎污泥中的布条、塑料薄膜、牛皮条就会不断往上挂,最终堵死了事。应该用闸阀,不过得注意配上一个柔性接头。

(三)流程设计下午开会,就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从前面的流程简图可知,几乎所有的水处理单元全用上了,可是单元参数却是牛头不对马嘴。先说水质:COD6000-8000,SS3000,TKN200-250,BOD3000,SO42-2500mg/L(含S2-折合的量) 1、预沉池平均流量下预沉池表面负荷1.5m/h,照理说没有太大问题,可是皮革厂是间歇排水,每天排水就集中在8:00~14:00,所以预沉池应该按照平均水量的4倍考虑,实际运行表面负荷高达6m/h,污泥根本沉不下来。预沉池前的微滤机本意是去除牛毛,实际运行的结果是2天就堵死了,因为水中有大量Ca2+,暴露在空气中CaCO3结垢速度很快。 2、调节池 HRT12小时,算是马马虎虎。调节池采用穿孔管曝气搅拌,这也没问题,问题出在曝气总管却是DN50的,这么小的气量污泥很难搅起来,此其一;其二是在低溶解氧下,硫酸根还原为S2-,曝气搅不动污泥,把硫化氢吹出来倒是绰绰有余,成了臭鸡蛋的发源地。 3、初沉池表面负荷1.0,中进边出辐流式,附有硫酸亚铁和聚丙烯酰胺加药系统,这是本工程唯一正常运行的构筑物。 4、水解池 HRT大约4h,内置弹性填料。因为硫酸根太高,所以牛皮制革废水几乎没人使用厌氧,但是水解酸化的案例有很多,但是具体到这个工程,这个单元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后续单元是氧化沟,脱氮能力较差,与其用做作水解,不如改为A/O的缺氧段——但是后来的运行证明,老酒的判断过于理想化了。顺道说一下,对于高硫酸根有机废水,老酒一直不大赞同使用水解酸化。因为在水解池硫酸根的转化速度很高,大约不到一小时,硫化物的毒性就足以使水解菌中毒,因为在低pH下,硫根的毒性更强。 5、氧化沟是一个双沟串联的卡鲁塞尔,设计停留时间48小时。废水经过预沉、初沉后COD约3000mg/L,TKN约150~200,各项指标基本都是生活污水的6~8倍,2天的停留时间太短了。更扯的是采用表曝机,一池水在2天里面被不停撩出水面,水温的降低是难免的,冬天难以正常运行。 6、BAF 停留时间大约4h,采用2级串联,均为上进下出,这些都可以。但是总出水口却设在池底,采用阀门控制排水,这种做法就闻所未闻了。底部阀门打开,2级BAF水位立刻下降,阀门关闭池顶冒水,只有开度恰好合适,才能既不冒水也不露填料,真的是极品设计。 7、气浮传统溶气气浮,气浮池为长方形全地下,表面负荷4-5m/h。自从建好至今从未见过小气泡,只见满池翻花。气浮未作详细考察,不过就老酒多年对气浮研究的经验,估计是管道设置不合理,为神马?后面在气浮一节中详细讨论。 8、砂滤一直稳定运行,是唯一正常的单元设备。除了设计先天不足,工程安装毛病也不少,譬如格栅,栅宽和渠道配合间隙有150mm之多,现场只是补上一块橡胶皮了事。 大致情况就是这样。工程已经建成了,大改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现有工程的基础上,尽可能发挥各个单元的能力。老酒提出的改造内容包括: ①调整管道。 ②拆除水解填料,增设推流器,水解池改造为缺氧池(A/O的A段)同时增设混合液回流。 ③鉴于常规生化出水COD大约200~300mg/L,建议增设高级氧化,出水进BAF。 ④拆除表曝机,改换鼓风曝气。其中后两项设计方提出暂时不改,待工程贯通看出水水质再做商议。当时预计夏天处理能力1000吨/日,冬季500吨。历时两个月的改造和一个月的调试,终于基本正常运行了。实际运行水量约1200~1500吨/日。夏季排水COD250—350mg/L,氨氮80—100mg/L。冬季限产水量1000吨/日,排水COD400—600mg/L,氨氮100—150mg/L。无论春夏秋冬,A池一概没有浮渣,说明几乎没有反硝化,没有反硝化是因为氨氮硝化严重不足。冬季池面泡沫堆积最高可达1米,淹没曝气机倒伞继而导致充氧严重不足,此时只有停产直至泡沫落下。改造工程很不成功。跟医生看病一样,感冒发烧胃溃疡都好办,有些病真的治不了。

(四)这是谁干的? 2001年做了一个再生纸的废水处理,生化采用的是SBR,曝气采用PVC穿孔管,距池底300mm固定式安装。半年后的一天,正在曝气的SBR突然一声巨响,响声过后水底浮起一个怪物,仔细一看,竟然是曝气管组脱开固定,整体浮出了水面。于是赶紧排水检修,检修时候发现,固定的管卡个个铮明瓦亮,一点腐蚀的痕迹都没有,都是崩断的。 =========================================== 2012-4-18 常温下PVC的膨胀系数是碳钢的5倍以上

(五)管道直径与水位 初做工程设计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略了管道直径的存在,特别是距离短、阻力小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老酒最近的一个工程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平日里老酒的时间教学科研大概占1/4,喝酒聊天1/4,当砖家1/4,工程设计可能还不到1/4。图纸基本是不看的,只决定流程和构筑物尺寸,施工图完成后直接拿来闭上眼睛签字,然后就施工了。 终于签出毛病来了。 前些日子去现场检查,发现有好几个直径300mm的预留孔中心距池顶200mm,要知道超高是200mm,有半个孔留在水面以上了。 于是只好重新凿孔。 前面提到的曝气管飘起来的工程,从水解到SBR有一根直径300的连通管,因为距离短,核算的阻力降只有200mm左右,为保险起见液位差按照300mm设计。图纸画完后审查时发现两个管口中心都设在水面上,设计者是公司总工,也机械部某设计院出身的资深高工。后来他举家移民加拿大,转眼已经十年了。 其实,如果是老酒做设计或许毛病更多。 设计院都强调三级校审,其实是工程设计必须的程序。

(六)滗水器的故事 前面提到的SBR安装完毕后一切正常,但是随着调试的进行,滗水器出问题了。 工程采用浮筒式滗水器,浮筒下面设置排水口。SBR有效深度5米,滗水深度2米,滗水器出水管直径DN300,安装在距最高水位2.5米的位置,出水管与滗水器用DN300的软管连接,软管是橡塑复合管,池外设阀门控制排水。 最初的一个月排水基本正常,后来就越来越慢,到了最后,一次排水竟然需要两个多小时,而设计的排水时间是1小时。 说明:经查滗水器进水口未见堵塞,阀门也正常。PS,不是气阻。 问题来了,这是为什么?对了,管道被吸扁了。可是当时公司上下齐反对,最后老酒急了告诉他们拿工资做担保换软管,2002年我的工资是3800,而且直接买5根。造纸工地4根还有一个啤酒工地需要1根。当年负责啤酒工地的小Z,如今已是大公司的地区负责人,据说年薪有三几十万了。

 (七)初沉池的污泥漂起来了 还是上面的工程,索性把流程说清楚。 集水井——格栅——收浆——水力搅拌反应池(前端加药,PAC)——初沉池——调节池——水解池——SBR——排水 处理水量9000m3/d,污水来自六家造纸厂,通过DN600的埋地管道(埋深大约3米)送到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管道很长,最近的一家工厂距离污水站也有2公里。 流程贯通后开始试车,结果出问题了:初沉池的污泥全漂起来了,池底倒是干干净净。 电话里听说污泥飘起来了,话音未落我已经判断是气浮了,但是需要现场的证据。 过了几天老酒来到现场,负责调试的还是小q,我让他取两烧杯的水,一杯取自集水井,一杯取自初沉池入口,分别加入PAC搅拌。过了一会儿小q跑来问:“你咋知道一个会飘、一个会沉的?” 我笑道:“晚上你请客,这事饭桌上说。” (这可不是杜撰,是十年前的原话,小q可以作证的,呵呵) 说到这里暂时打住,童鞋们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答上来重重有奖。你能看到这句话就说明还没人答上来,小q不许泄密哦 (PS:如果没人回答上来,这个故事就跟“一次离奇的人身事故”一样,一年后出答案,呵呵)

(八)罗茨风机的特性 罗茨风机属于容积风机的一种。 容积风机的共同特征是管道阻力越大,风机能耗越高。 譬如一台风量7m3/min,风压49KPa,配用电机11kw,实际轴功率约9kw。如果风机出口管道直接插入2.5米的水里,此时的风机出口的风压就没有49KPa,而是一半,即24.5KPa(忽略动压),电机的输出功率自然也不是9kw,大约也为其一半,即4.5kw,此时的风机运行没有任何问题,只不过存在大马拉小车的问题,电机自身的能量损耗稍高而已。 反过来,如果出口插入的是10米深的水,压强也不是49KPa,而是98KPa,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启动风机,风机出口压强越来越高,电机的输出功率随之提高,直至超过额定功率,可能空气尚未压出管道,电机已经被烧毁了。 因此,如果现有一台风机,希望在流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风机出口压强,在一定范围内,只需更换更大功率的同转速的电机即可(更换前需咨询厂家,以防机壳破裂造成事故,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容积风机的另一个特征是,对同一台风机,转速越高则流量越大,转速与流量成正比。 鉴于罗茨风机的电机输出功率与出口压强成正比,启动时最好降低出口压强,所以大型风机一般设置放空阀,启动风机前先打开放空阀。 同一台风机,在不同的压强下工作时,流量略有不同,出口压强越高则流量越小。这是因为出口风压越高,罗茨风机高压区向低压区泄露的风量越多。注意,风机的流量均指进口流量。 风机型号众多,谁也记不住所有的参数,有个办法可以随时知道流量、压强和功率的关系,只需要记住“风量7m3/min,风压49KPa,轴功率约9kw,配用电机11kw”,其他的都可以算出来。 砖家与技术员的区别在于砖家可以随时得到所需的结果,而技术员则需要查资料才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呵呵 风机管道首选不锈钢,其次是玻璃钢,最好不用碳钢,为了节省投资,水下部分可以采用塑料管。 管道内壁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且氧气分压也较高。在夏天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 碳钢管道内壁可能出现凝结水,此时碳钢的腐蚀会非常严重,老酒见过成层脱落的铁锈。 锈蚀的碎片在气流的带动下,犹如飞起的刀片,会迅速划破微孔曝气膜片 水泵压头、效率 回流,气提、轴流 浮渣 曝气量计算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48
发表于 2012-4-16 00:29:27 | 只看该作者

NO4 话说培菌调试-培菌其实就是个理念

(一)原理与方法 重复一遍,培菌其实就是个理念。 当你明白了菌群的生活特性,并按照细菌的需要给它提供合适的条件,培菌自然就会顺利。 培菌首先需要菌种,对于工业废水,菌种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同种废水的污泥,一种是城镇生活污水污泥。 老酒一直认为一种废水条件就决定一种菌群分布,因此同种废水的污泥是最合适的,如果没有同种污泥,生活污水污泥就是次好的选择。道理很简单,生活污水拥有种类最全的菌种,其中总有一些适合你的废水。还有一种情况,同种污泥很少,但是哪怕沉降比只有千分之一也要搞来,不足部分用城镇污泥补充。 那么多少泥合适呢?答曰:越多越好。这不废话吗?废话也得说。 请看一笔账,正常的活性污泥系统,每天的增殖量约5—8%,考虑到调试期细菌的延迟期和活性弱的因素,只能按5%考虑。那么如果培菌初期的污泥投加量为1%的沉降比,如果要达到30%,就需要70天,如果原始污泥为5%,那么达到30%只需要37天,好氧生化合理的调试期应该是30天以内,所以最好考虑10%左右的量,此刻大约需要23天。如果沉降30分钟污泥浓度为10000mg/L,那么污泥的投加量约1000mg/L。 一般认为污泥正常生长需要2个条件,一是悬浮,二是溶解氧,但是老酒认为还有第三项——维持菌群的协同作用。 前面说过溶解氧决定原生乃至后生动物的出现和种群密度,过多的动物会导致细菌的减量。 但是这只是其一,调试初期的低污泥浓度会对细菌的协同作用产生障碍,此为其二。 因为初期污泥稀薄,细菌之间的间距拉大,那些必须靠协同才能降解某些有机物的菌群必然会受到抑制。怎么办呢?——间歇曝气,这是既能解决污泥悬浮,又能解决协同作用的最好选择了。在停曝期间,污泥下沉,污泥浓度逐步增高,不同种类细菌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此刻的协同作用自然会增强。 那么间歇曝气的间歇周期该是多少呢?这需要看溶解氧,但是溶解氧的检测不能把探头随便往水里一扔就完,需要把探头搁到池底,因为我们需要的是污泥层的溶解氧,不是清水层的。 一般来说,当污泥层溶解氧达到0.5以下时,就需要重新启动曝气了,曝气的时间以污泥充分搅起为准。 如果你手头上的溶氧仪电缆长度有限,不能沉到池底怎么办?好办啊,拿个1000mL的量筒,把探头扔到筒底,观察溶解氧的变化即可。 最后如果你连溶氧仪也没有,行不行?也行,大概曝气15分钟,停止30分钟即可。有些污泥不容易悬浮,可以适当增加些曝气时间。怎么知道曝气时间够不够?取样啊,在曝气池同一个位置连续取泥水混合物测定沉降比,沉降比稳定的时间就是需要的曝气时间。 为什么有些调试文章或者参考书会说闷曝若干天,其实就是把原本已经脱水成为块状的活性污泥打散而已,如果你的污泥本来就是来自二沉或者浓缩池的液体状态,还需要闷曝吗?老酒认为纯属多此一举,直接补充营养间歇曝气即可。 提高初始污泥浓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补充营养,这对于工业废水尤其重要。 工业废水养分往往比较单一,也许氮很高但是缺磷或者某些微量元素,有了大量的菌体,这些都不是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培菌的过程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前面说过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同种污泥也很有用,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千分之一都是有望活下来的菌种,而补充的大量其它污泥很可能就是这些优势菌的“培养基”。 (二)泥牛入海 老酒有个100吨/天的工程调试了三四个月。不是说一个月吗,怎么整了一季度?听我慢慢说来。 话说有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项目,生活污水共计200吨,道路东西两侧各100吨。 我们接手的时候工程其实已经建设完毕,因为业主希望把污水站的位置迁移一下,于是找到我们做改造。其实需要迁移的只是东侧的处理站,西侧只需培菌调试即可。 基本流程: 调节——水解——接触氧化——二沉——排水,除调节池外,其余为一体化地埋钢结构池。 其中水解池与接触氧化池一样,挂有弹性填料。接触氧化池分两格,中间设连通孔,采用穿孔管曝气。 东侧的改建完毕后,通清水试车,现场验收施工的总工发现第一格接触氧化不曝气,不知道这哥们是不是中午喝多了,说了一句:没关系,现在水少所以曝气不均匀,等水位上来了就好了。呵呵,从此JP故事开始了。 两侧同时开始培菌调试。 西侧大约一个月就差不多了,膜虽然没有挂上,但是污泥已经长起来了。 但是东侧的一直不行,每次投进污泥,不出三天就统统不见了。来来回回整了七八次,一个多月过去了,后来公司又专门从某县高薪聘请了有经验的调试员,又折腾一个月,调试员撂挑子跑了。 得,这事总得有人干呐,当时老酒的职务是副总经理,负责技术部和工程部,总工已经表示了不干,老酒只好自告奋勇,再领上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小q上阵。其实那个时候没有真正调试过工程,是硬着头皮上去的。虽然没做过,但是我至少知道污泥要悬浮、曝气需间歇。 去之前先查图纸,看到两格之间的连通孔是100X100的小孔,心想这么一个小孔,就算曝气不均匀,污泥也不会从第二个倒流回第一格,反正实际水量很小,大不了把第一格接触氧化当做水解,仅仅第二格好氧生化也够了。 去了现场先拉污泥,鉴于前几次用的是脱水污泥,这次改成二沉池污泥,活性肯定没问题。可是三天以后污泥又不见了。 于是拿出图纸再看,这个一体化设备总长约20米,现场实测的两端高差约20mm,没错,是毫米。 图纸是小q现场测绘的,我说100X100的小孔不该有这么大的影响,啊?不对啊,你看错了,小q说,这个100X100是钢板,边上的两条100X1200的才是连通孔。 定睛一看果然如此,终于恍然大悟,怪不得污泥这么快就没有了,都跑隔壁去了。 下决心整改。 罐子是地埋式的,想整平已经不可能了,只有从曝气管入手。于是拆填料,割掉固定件,重新固定曝气管,再试曝气,OK,很均匀,装回填料灌上污泥。(注:所有这些工作都是晚上进行的,原因见“一次离奇的人身事故 ”http://www.chinacitywater.org/bbs/viewthread.php?tid=582342&;extra=&page=1) 第二天老酒回公司,留下小q坚守阵地。 一周以后接到小q带哭腔的电话:污泥又没有了。 于是驱车直奔工地,到了现场告诉小q的第一句话:来水有毒性物质,按照有毒废水重新训化污泥。小q说,不会啊,我都问过了,服务区都说没有用过有毒的东西。我说,所有的原因都排除了,只有这种可能,甭管他们怎么说,我们只管按照有毒调试就是了。 半个月过去,污泥长起来了,再过半个月小q来电话,确实有毒性物质——DDW,是服务区工作人员聊天不小心被他听到了。原来此时已至夏初,苍蝇们如期而至,为了灭蝇,每天晚上服务区就在*****喷DDW,第二天早上清水冲洗地板墙壁,于是就到了污水站,于是........ 因为穿孔管的过孔阻力很小,所以对安装的水平度要求很高。在这个案例中池子总长20米,但是仅仅20毫米的误差就导致了数不清的麻烦。 (三)这次老酒错了——排不完的泥 造纸厂的工程调试接近尾声。有几天发现污泥增长很快,因为现场没有分析天平做不了污泥浓度,只知道沉降比蹭蹭往上窜,老酒认为是正常的污泥增长,让现场加大排泥量,结果是越排泥越多。出水COD也在升高,过了几天公司总工老L和老酒来到现场,他听了现场汇报后说,污泥膨胀了,是污泥负荷过高引起的膨胀,不应该排泥,应该减少进水量、延长曝气时间。老酒一想,对啊,如果污泥大量增长,溶解氧应该降低,现场溶解氧升高不就是说明污泥量太少了嘛,⊙﹏⊙b汗 三四天以后沉降比回落,运行趋于稳定。 (四)调试中第一次发现钟虫 一个化学制浆中段水工程,主体工艺是卡鲁塞尔氧化沟,采用倒伞式曝气机,每天水量25000吨。 安装完毕后进水调试。负责调试的是公司的小m,据说是穆斯林。 一个月过去,小m从现场打来电话,说是污泥不长,而且镜检发现了大量的钟虫,一张片子有二十几个。 于是老酒来到工地,发现5台曝气机开了2台,问小m:“一直这样运行吗?“”答曰:“是的。” “立刻停掉曝气,”,我说,“要开全开,包括所有的推流器,要停全停”。 后来污泥很快就增长了。 这是第一次在400COD下发现大量的钟虫。 那么,为什么要全开全停呢?答上来有奖。 (你能看到这句话就说明还没人答上来) 银鸽 卡鲁塞尔 推流器 出水氨氮高于进水 设计与调试 冬季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5-4 18:10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49
发表于 2012-4-16 00:30:29 | 只看该作者

NO5 评生物倍增工艺

低溶解氧 特殊斜管 短程硝化——反硝化 曝气方式 回流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6 09:12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0
发表于 2012-4-16 01:22:14 | 只看该作者

NO6 Fenton高级氧化




Fenton是一项很常用的高级氧化技术,一般强调羟基自由基OH的作用,目前有许多方法检测OH的生成量,但是对OH的作用机理则不甚了了,通常认为是其强烈的氧化作用导致了难降解物质的分解,但是果真如此吗?老酒对此难以完全认同。 原因来自对档发废水的深度处理的研究。 档发,就是将人发或者化纤经过处理,制造假发的过程。老酒所在的河南省,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假发制造中心,在三国名城许昌。 档发废水氨氮、COD较高且有部分难降解成分,为此老酒专门进行了深度处理的研究。 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COD约300mg/L,经Fenton处理可以很轻松达到100mg/L以下,但是这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处理的药品消耗量之低难以想象,折算吨水处理成本只有不足1毛钱,而所用双氧水中的有效氧即便全部利用,也不足以氧化1/10的COD。 问题来了:如果是氧化造成了COD的降解,为什么能够氧化那么多的有机物? 排除Fe(OH)3胶体的絮凝作用,因为直接絮凝对COD的作用很差。 同样是废水的深度处理,皮革废水则完全不同,同样是300mg/L的COD,氧化剂用量超过10倍,也仅仅降低了100mg/L左右。 我相信Fenton对改善可生化性的作用,皮革废水经处理后可生化性明显提高,但是对于档发废水的案例,可生化性的提高并不意味着COD的直接去除,OH还会有什么作用呢?原理是什么? 对此老酒并无完全肯定的认识,请大家讨论。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老酒必洗耳恭听,如果提供类似案例,老酒更加欢迎。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12-29 01:17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1
发表于 2012-4-16 06:37:38 | 只看该作者

NO7 工业废水多工艺比较

氧化沟 SBR 接触氧化 BAF A2/O Bardenpho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6 11:50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2
发表于 2012-4-16 06:54:44 | 只看该作者

NO8 话说气浮 NO9 造纸废水那些事

两年前的夏天,某县水利部门检修河道时提闸放水,不料闸内水质超标,污水进入下游某省,状子告到环保部,上面严令立刻解决,环保厅找到老酒去救火。 时间紧迫,生化肯定来不及,只能物化处理。当时做了两个方案同时实施,一套沉淀、一套气浮。 说来也巧,有家厂恰好有一套现成的12m浅层气浮,是别人订购的但是一直没有提货,于是立刻采购过来就地安装。 见过所谓“超效浅层气浮”的都知道,气浮池都是用混凝土支架架空安装,但是在抢险现场,用混凝土支架安装工期太长不现实,只能放低,现场用槽钢焊接支高约1米。通常溶气罐是放在气浮下面的,现在高度不够,只好放在旁边。 于是问题就来了,本该产生细密小气泡的气浮,变成了咕嘟咕嘟的大气泡,气浮完全失效。 其中的溶气系统采用的是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气浮池内无释放器,在溶气罐出口处设置了节流阀。 气浮厂家技术代表折腾了好久不得要领,原本牛气哄哄的的“气浮专家”蔫了。 诸位水友,谁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重重有奖啊,呵呵......... 提示一下:溶气罐溶气水出口是节流阀,水平安装,出节流阀下弯走Z形与气浮池连接。 恭喜njutppt发现了其中奥秘,见313楼,修正一点:气泡是在出节流阀的瞬间释放的,释放后气泡在弯头处形成气阻,相当于二次节流,所以出来的全部都是大气泡了。 传统溶气气浮 Kraft 管道设置 溶气压力与气泡直径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5-4 17:39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3
发表于 2012-4-16 06:58:32 | 只看该作者

No10 100:5:1对吗?

(一)果汁废水的故事 果汁厂每天水量2000吨,COD大约3000—4000mg/L,SS不高,大约100以下。要求出水COD70。 实验室用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接种,好氧生化结果是COD40。 投标的时候,有一家西安的公司,据说是做过n家果汁厂,对果汁废水很有经验,听说我们500万可以干,他们嗤之以鼻,500万怎么可能呢?等着赔本吧。 鉴于我们没有果汁废水处理的经验,业主不放心,就领着我们看了几家西安公司的工程,他们做的规模很大,停留时间很长,仔细留神以后,我们明白了,对这个工程更有信心了。 当时设计的流程:初沉——调节——UASB——传统活性污泥法——二沉——终沉——排水 因为厌氧调试期很长,那个年代颗粒污泥也没地方买,反正好氧能达标,所以也没当回事。 安装完毕后用生活污水污泥接种,很快生化后COD降到了100以下,经絮凝沉淀低于70。 大概又过了一个月,企业打电话过来,说出水严重超标,好氧生化出水COD超过200,总出水超过100。 老酒驱车300公里直奔工地,再三追问之下,现场调试员小L终于说了实话:因为他不相信果汁废水氮磷不足,所以擅自停掉了氮磷投加。 JP调试员后来被开掉了。 西安公司之所以投资庞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果汁废水氮磷不足。 (二)100:5:1与难降解工业废水 教科书里讲BOD:N:P=100:5:1,这里的BOD不是BOD5而是BODL或者bCOD。 通常易生化废水大约有1/3转化为化学能,2/3被同化为细胞,按照细菌结构简式算下来基本就是100:5:1。 按道理说,不同的负荷对应不同的表观增长率,负荷愈高表观增长率也越大,因此营养盐的需求自然越多。延时曝气自然需要的营养盐会少。 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内源呼吸系数为定值。但是我认为溶解氧越高内源呼吸系数越大,或许在高溶解氧下细菌自溶的比例多一些,但是未经实验证实;另一个原因是原生及后生动物会随着溶解氧的提高而增多,动物的吞噬作用引起细菌减量,变现为内源呼吸系数的增加,而这一点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 内源呼吸系数的另一个表现是底物匮乏引起的菌体死亡,底物既包括了可生化碳源、也包括营养盐,为了确保COD达到最低值,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宁可氮磷多加一些。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降低内源呼吸系数,进而得到最大的污泥产率。 首先,剩余污泥越多,通过吸附携带出的难降解COD越多。其次,死亡的菌体会部分转化为难降解COD,导致出水COD提高。 另外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工程的一个共同点是生化时间很长。关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在好氧环境中可能也存在类似水解酸化的作用,微生物的胞外酶对某些难降解物质的催化作用可能比较弱,但是弱不等于没有,长时间的催化反应有可能提高出水水质,其实这在我的部分工程里已经得到证实。 对于难降解工业废水,总结起来大概就是: 低溶解氧、长停留时间、高污泥浓度、足够的营养盐。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5-24 10:21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4
发表于 2012-4-16 07:01:16 | 只看该作者

No11 冬季运行与脱氮

高污泥浓度 填料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7 19:32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5
发表于 2012-4-16 07:03:02 | 只看该作者

No12 UASB浮渣与水封

刨坑。。。。。。。。。。。。。。。。。。。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7 14:12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6
发表于 2012-4-16 07:06:39 | 只看该作者

No13 早年的故事——木质素

刨坑。。。。。。。。。。。。。。。。。。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7 14:18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7
发表于 2012-4-16 07:09:42 | 只看该作者

No14 溶解氧为零的反应器——思密达与河南环保技术交流会

刨坑。。。。。。。。。。。。。。。。。。。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7 14:31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5万

积分

3935

金钱

1526

帖子

超凡水师

砖家

2012年度“十大风云人物”勋章2012年度优秀主题帖勋章季度优秀版主勋章

58
发表于 2012-4-16 07:12:26 | 只看该作者

No15 话说工程菌

刨坑。。。。。。。。。。。。。。。。。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7 14:27 编辑 ]
所谓大家,就是善于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家伙。

1万

积分

1192

金钱

672

帖子

铂金水师

59
发表于 2012-4-16 08:15:24 | 只看该作者
说道国内论文,我深有同感 举个例子哈,曾经见在一个小试装置上,大差不差的搞出不下10篇的核心期刊论文······ 且不说每篇质量如何,每篇稍有侧重,但实在是不能认为各篇有多大的创新点,而这些论文往往是研究生(博士)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 ===================================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6 16:39 编辑 ]

顶一下

参与人数 1金钱 +1 收起 理由
老酒 + 1 更新51楼,欢迎讨论。

查看全部

5807

积分

745

金钱

311

帖子

黄金水师

大副

QQ
60
发表于 2012-4-16 08:20:48 | 只看该作者
过来跟酒叔学习知 识 ===================== 欢迎! [ 本帖最后由 zslddt 于 2012-4-16 16:40 编辑 ]
过年送自己的礼物——宏基的本本!I5的处理器,4G内存,1G显卡 3240买的!讨个好彩头!哈哈
http://t.cn/zY6sfSj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手机版|小黑屋|水世界-水处理技术社区(论坛) ( 京ICP备12048982号-4

GMT+8, 2025-5-15 09:11 , Processed in 0.153988 second(s), 5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