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0年,城市绿化主要指标:建成区绿地率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全面完成和达到"东部城市绿色中心"和"生态市"规划建设方案中有关园林绿化的项目、指标。
1、构建城市绿化生态网架。
构建"三环、八片、七楔、十六射"绿化生态框架体系和都市发展区生态网络。三环:即完善主城内、外绿环,初步形成沿明城墙两侧不少于15米宽度的内环绿化带和沿绕城公路两侧各100米的外环生态绿廊,启动建设城市三环绕越公路绿化带。八片:即在完善建设钟山、幕燕-栖霞山、滨江、雨花台四片风景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老山、牛首祖堂、汤山、灵岩山四片风景区建设。七楔:即按绿地系统规划,建成7条楔入主城的巨大生态廊道。十六射:按照生态、景观、经济相统一的原则,建设十六条、400多公里长、50-100米宽的进出城干道绿廊。
2、以老城为"核",建设完善主城绿地系统。
老城绿化实行"不求最大,只求最近、最精、最美"的原则。结合环境整治,拆旧拆破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八字山、胡家花园、洪家园和普德寺、双拜岗等一批老城内公园、广场和游园的建设,力争每年在老城内新增20块绿地、移植大树苗5万株、完成30个绿色小区创建工作,改造后老城的绿化面积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新建住宅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
3、凸显特色,文化建园。
按照"整体保护、重点突出、精心展示、合理利用"的原则,以明城墙为主线,利用环城水系,依托自然山林,串联公园景点、历史遗迹、绿化带和景观路等,建成环城风光带,使之成为环绕古都南京的一条美丽的"绿色项链",凸显"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山水相映"的特色景观和绿化生态链。围绕秦淮河整治,建成沿河两岸五大风貌区、数十个文化景点、绵延近16公里的绿地长廊。
4、垂直绿化、立体绿化建设。
每年完成垂直绿化100公里,通过2-3年的努力,至2010年前,主城区内50%的实体围墙实现破墙透绿或垂直绿化,出城道路宕口及立交桥桥体、桥墩实施绿化覆盖,大力推进屋顶花园建设及阳台绿化,每年完成屋顶花园10万平方米。力争使主城绿视率达到25%的国际先进水平。
5、郊野公园、风景区建设。
城市一环、二环内按照新城区生态功能要求,2010年前,基本完成十六个、总面积超过6万亩的环城郊野公园和生态湿地公园建设。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依法禁止开山采石。对城市规划区、风景名胜区和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沿线的破损山体,至2009年,宕口植被恢复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