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
时间:2007-04-11 来源: 作者:网友上传 下载次数:
2.2.2乡———乡村景观(歌)
马泉营西路以西,京密路以东的部分为“乡”(乡村景观)区域,主要功能是居住和农业。这是一种住宅和农田交织的新型居住形态,住宅附近就是大面积的现代农庄。这个区域里有3大集中的居住组团,住宅发展也是以低密度高标准社区为主,它们之间有大的湖面可以共享,湖水引自温榆河水系。低密度的住宅区与大片的农田交织在一起,田野可以是大的现代农庄。新的居住发展补充现有的村庄氛围,从而创造一种新的居住形式———乡。人们走出家门,信步走过舒缓的田野,看到青青的麦田,体会闲适的乡村生活,这一切就像一曲乡村牧歌一样令人陶醉。
2.2.3埠———船坞景观(画)
在京密路和机场高速路之间,是“埠”(船坞景观)区域,以商业娱乐功能为主,区域内保留了一块现状的别墅区。在这里,按照“温榆水经”等资料的记载以及清明上河图提供的城市生活画面,规划恢复了一个滨水小镇。小镇跨越河的两岸,有桥相连。这是温榆河生态走廊的中心区,也是公共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小镇里面酒楼、饭馆、商铺、茶楼等建筑林立,还有酒吧和歌厅等休闲娱乐场所。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小镇都具有很高的人气,热闹非凡。这里的建筑尺度都不大,布局形式灵活自然———虽然经过规划,却仿佛自发形成的一样,有着自己内在的秩序。
一座优美的拱桥横跨河的两岸,犹如彩虹卧波,它跟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具有同样的名字———“虹桥”。人们可以在桥上看两岸川流不息的人群,也可以看水面上舟楫如梭,尽情体味盛世繁华———当然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桥上的风景。
2.2.4林———林地景观(梦)
机场高速公路和机场第一通道之间,是“林”(林地景观)区域,以居住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这里是过去的老河湾地带,历史文化氛围浓郁,保留有很好的古树和树林,规划对其进行补植,形成森林景观。我们对老河湾的水系稍加梳理,形成更多的河道,在河道和密林之间,规划居住建筑群。这里的住宅建筑采取尽端路布局方式,住宅与密林交融,形成童话般幽静而又神秘的意境。沿老河湾规划公共区域,老河湾与温榆河的交汇点形成较大的公园。人们可以沿老河湾游玩,在这条连贯的公共空间里面,按照历史传说设置不同的景点,将历史传说与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
2.2.5田———田园景观(情)
机场第一通道以西,是“田”(田园景观)区域,以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功能为主。这里是机场噪音的影响区,所以不在这里安排居住社区,而保留其农田的属性。同时保留现有的鱼塘和水池,并将其扩大形成灌溉用水区。而且,在生态走廊的最西端形成湿地,跟东侧的湿地相呼应。这里分布着采用现代耕作工具的生态农庄,建筑在原有村落旧址上重建。另外,在这里规划体育休闲用地,沿温榆河开辟跑马场、健身跑道等体育设施。这个区域给人的感受是非常开阔的。
方案中保留了现状的千顷良田,作为现代农庄景观区。横平竖直的道路网展现出“阡陌交通”的壮观景象,现代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在这里使用。保留现有的水塘,作为螃蟹等水生动物养殖区,将来可以在这里举行“捉蟹节”等农业观光项目。并且,在原有村落的基础上建造农庄建筑和体育设施,把这片区域变成北京观光农业和体育休闲的示范田。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
下一页
共5页
更多关于 新北京的时代地标———温榆河生态走廊(朝阳段)规划设计 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