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料 >>

住区雨水利用与景观水体水质保障工程设计实例

时间:2007-04-26  来源:中国给水排水2006.22  作者:李俊奇,张洁,车 武,李宝宏  下载次数:


4.3
湖区自然净化系统
  在湖区北部和湖心岛两处分别设置生态净化区,北区包括可以交替使用的人工土植被快速渗滤床和人工平流湿地,主要处理对象是中水和循环净化湖水。因中水处理站出水仍含有少量污染物,尤其是NP,对人工湖是潜在的威胁。设计的土壤/植物净化系统是依靠具有强净化能力的人工混合土壤、植物根系和土壤中丰富的生物种群对中水做进一步深度处理,使其达到优良水质。在对湖水循环的同时,对湖内的污染物进一步吸收净化。净化区呈自然坡地,生长繁密的植物,构成一幅自然景观,注重与水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湖心岛净化区主要针对湖体循环水设置人工土植被快速渗滤床,解决湖体死角的循环净化,根据水质情况间歇运行。
  在雨水干管集中入湖处设置雨水前置塘,种植有耐水冲和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植物。起到沉淀、截污、生物净化等作用。
4.4
景观水循环与湖体生态净化系统
  为了增强人工湖水的循环,缩短置换时间,设置循环水泵,按循环周期7天计,则湖的循环流量为:湖面面积1.2m2,湖深按平均2.0m计,则湖的容积2.4m3,循环流量为3429 m3/d143 m3/h。在湖体中设置五处循环泵坑(其中两处备用),分别往北部净化区循环供水、湖心岛净化区循环供水,同时还兼有往上游高水位(31.60m处湖面)供水循环和溢流排洪功能。
  在湖中和湖边设置水生植物区,也可根据情况需要在湖内增设植物浮岛,旨在改善湖本身的生态功能,提供一定自净能力,为各种水生植物和鸟类提供必要的栖息场所,使人工湖更具生机,也达到改善湖体景观的效果。
4.5
湖底设计和生态堤岸
  人工湖底采用LDPE防渗膜。为了保证不同种类底植物能生存,湖底高程、湖底回填材料等要求应与植物的要求相适应。堤岸设计采用了多种堤岸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草皮入水、水生植物阶梯形驳岸、透水驳岸、石砌驳岸和跌水驳岸等。其方式的选择应首先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周边地形、道路、水生植物种植、净化功能和景观要求等。
4.6
小区防洪系统
   在雨水截流和充分利用景观湖调蓄能力的基础上来设计小区一期工程的排洪渠,可削减排洪渠的建设费用,同时满足小区排洪设计标准。
  在人工湖南侧设溢洪口,通过暗渠(管)与二期西侧排洪渠连通。溢流管重现期按P=2.0设计。

5 总结

雨水利用是绿色住宅小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设计应根据住区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水量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水源的优化选择,同时考虑防洪、景观等要求。当住区有水体时,应寻求以水体为核心的水源优化方案。为了保障水体的水质,应建立源头污染控制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水质保障体系。

 

上一页 页码:[<< 1 ...3 4 5 6 ] 下一页 共6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