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处于内陆干旱地区的新疆是我国缺水量最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绿洲、绿洲农业”是其显著特点,荒漠绿洲具有对水的明显依赖性,有水就有绿洲,无水则成荒漠,而绿洲已成为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得基础。石河子垦区就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垦区现有18万公顷(270万亩)耕种面积,每年实际播种面积只有16万公顷(240万亩),可耕面积达到36.67万公顷(550万亩)。按照“九五”计划,本世纪末石河子人要进入小康,必须改造中低产田2~3.33万公顷(30~50万亩),收复弃耕地0.67万公顷(10万亩),增加新耕地0.67万公顷(10万亩)。石河子垦区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只有12亿m3,这样,按常规用水比例来推算,一年至少要增加2亿方以上的用水。地表河流量和自然降水已无法添加,打井汲取地下水也只能解决9000万方左右,尚有一亿多方的供水缺口。因此必须走节水农业的道路,提高水的利用率,利用节约的水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和二、三产业,从而建设石河子垦区节水高效生态农业。但近年来随着新疆传统粗放的灌溉农业发展,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农田次生盐渍化主导的“三化一污”,即耕层土壤盐化、土壤肥力退化、风沙化、农药化肥地膜污染等,使绿洲农业产出降低,已严重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粗放灌溉与“三化一污”已形成一个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链:绿洲传统灌溉系统
→ 农田次生盐碱化
→ 农田“三化一污”为典型表现的农业生态恶化演替状态
→ 越灌越化越化越灌的恶性循环
→ 农田净产出低
→ 农业徘徊低速增长
→ “三农”难题。
一、石河子垦区建设节水高效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要使目前农业生态徘徊恶化演替状态跨越到持续良性演替状态,即使传统灌溉系统基础上农田越灌越化,越化越灌的恶性循环跨越到现代节水灌溉系统工程基础上越灌农田盐分越少、土壤肥力越高、风沙危害越来越小、化肥农药地膜残留越少,并稳定在一个使农业持续快速增长的水平上。首先得改变导致农田次生盐渍化的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采用高效的管网输水配水和膜下滴灌技术,发展绿洲节水农业。因管网输水配水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大大减少了地下水的补给量,使灌区农田地下水位埋深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一方面抑制了灌溉土地盐渍化发生,另一方面减少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并将有限的水资源保护了脆弱的干旱绿洲生态环境,有效的防止了土壤荒漠化。其次需将其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在建设以膜下滴灌为先导的田间覆盖微灌系统工程的同时,要建设以出山口径流为基础的绿洲现代节水灌溉系统工程,作为根治农田盐化的主要措施。采用高效节水技术节约的水不能用于线性扩大农田面积,而必须种树种草。种树建设绿洲三级林网:绿洲与沙漠的边界林带建成乔灌草立体林带;在乔木防风林前面建设半人工自然乔灌保护带(梭梭、柽柳、胡杨)和人工种植经济灌木(金银花、枸杞等),使边界林也有经济效益;绿洲内的路渠林带和片林,绿洲三级林网可把绿洲风沙危害降低到最小;种草推行草田轮作,增加绿洲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防治土壤肥力退化。种草不仅仅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增加绿洲植被,发展农区草业和畜牧业。在治理盐化、退化、沙化的基础上,化肥农药用量逐年减少,直到符合国际绿色标准,使农产品全部达到安全标准,为占领国内外市场奠定安全基础。这样,可根治“三化一污”,可恢复和建设林田草牧复合节水农业生态系统,建成的绿洲节水农业系统工程,为有效治理绿洲生态问题提供了技术保障,为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状态提供基础。
由此可见,垦区“三农”难题链的源头是绿洲传统灌溉系统,解决“三农”难题,不仅是节水灌溉问题,而是彻底改造绿洲传统灌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节水高效生态农业。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