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综合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分别计算了自然湿地景观、人工湿地景观、非湿地景观(建设用地和其他非湿地)的优势度、破碎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见表2)。从表2看出,天然湿地景观的破碎度增加了,优势度减小了,说明短时间内,天然湿地景观受到了比较大的干扰,其中,湖泊湿地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湖泊湿地的面积比例下降了0.05%,其优势地位降低;滩地面积增加了0.19%,这增加了天然湿地景观的均匀度。
人工湿地景观的破碎度、优势度下降,均匀度增加。这是因为前一时期,在人工湿地景观中,水稻田占绝对优势,五年后,各类人工湿地景观之间的面积比例有了较大调整,分布较均匀。非湿地景观区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区,景观的破碎度越来越大,各种景观的分布趋于均匀。
武汉市整个景观的多样性指数由1996年的3.2096下降到2001年的2.8438,说明景观中各种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异减小了。1996年整个景观的优势度较低,其值为0.3754,而均匀度指数为0.6563,这两者说明该年各景观类型所占的比例差异不大,2001年整个景观的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分别为0.6165和0.7484,相对于1996年分别增加了0.2411和0.0911,说明城市景观由少数类型景观控制程度加大了,景观的均匀度有所提升。
3.4湿地景观类型转化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武汉市城市湿地景观的变化较大,其突出表现为天然湿地减少,尤其是湖泊湿地。五年来武汉市研究区内的湖泊面积从45.602千公顷下降到45.437千公顷,共减少了
一是填湖建房。这是湖泊面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表3,研究区内湖泊转化为建设用地的面积达到
其二,围垦湖泊导致湖泊面积下降。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外缘,湖泊被围垦为水稻田、旱地,有的被圈围成鱼塘、藕池。湖泊转化为水稻田、旱地的概率为0.0007和0.0027,转化为库塘、藕池的概率达到了0.0070和0.0093。可见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最终导致了湖泊面积的下降和湖泊湿地景观的破碎化。
其三,湖泊的淤积。湖泊自然淤积的速率相当慢,主要是人为淤积。从1996年到2001年湖泊向滩地的转化率为0.0038,居各项转化率之三。由于人口骤增,工厂废物和垃圾的抛填,使得东湖、沙湖、杨春湖、贷家湖水面迅速缩小,湖深不及建国初期的一半,湖泊水体也受污染。
此外,从湿地景观的转化情况还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特别快,五年间武汉市研究区内的建设用地的面积增长了52.2%,而且,各类湿地景观向建设用地的转化概率最大,除河流、湖泊之外,转化率均在0.0050以上。借用土地利用城镇化指数E来表示湿地利用的城镇化水平:E=建设用地/(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经计算,该研究区1996年和2001年的E值分别为22.2% 和39.6%,其值随着时间变化而迅速增加,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建设造成了部分湿地的丧失,同时也说明城市建设用地景观是影响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