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疏浚的水环境及生态系统修复效应
时间:2006-11-22 来源: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作者:李正最 李广源 周北达 下载次数:
?
4
疏浚的生态系统修复作用?
4.1 河湖疏浚与湿地生态?
对于洞庭湖、尾闾河道及河缘湿地来讲,湿地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应集中在稳定湿地面积、保障调蓄功能和增加环境容量及其水质的净化上。通过对洞庭湖河湖底泥的疏浚、河湖漫滩湿地再自然化、增加水流的持续性、防止侵蚀或沉积物进入等控制湿地陆地化和切断湖泊底泥的二次污染,以及加强非点源污染净化,使河湖水质得以恢复。?
根据洞庭湖河湖疏浚典型河段澧水洪道和南洞庭湖的水力学和水文学分析,疏浚后设计洪、枯水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枯水期水位的降低幅度略大于洪水期的水位降低幅度,疏挖后可以抑制洲滩湿地向水面发展,同时使湿地面积总体上基本稳定,重点疏挖河段底泥质量也会明显改善,因此洞庭湖河湖疏浚在总体上改善了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快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加快和优化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特别是东洞庭湖荷叶湖~鹿角、岳阳楼~城陵矶段,南洞庭湖草尾河进口、实竹岭、莲花坳、横岭湖、聚贤围等河段的疏挖,对于保持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快南洞庭湖与东洞庭湖、东洞庭湖与长江的水体输送和交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2 河湖疏浚与生物多样性?
4.2.1 疏浚后的水生植被恢复效应?
(1)洞庭湖湖底沉积物表面往往被一层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污泥所覆盖。这种污泥密度很小,呈半流体状态,水生植物难以在这种污泥中扎根,遇到风浪时容易发生再悬浮,引起水质污浊和营养盐释放,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其中的微生物活性比较高,一般处于缺氧状态,容易引起水生植物烂根。在水生植被恢复区清除这种污泥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存在有毒物质污染,清除这种受到污染的底泥就显得更加重要。?
(2)疏挖后底泥部分规划用于创建沿岸带浅滩环境。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只有在浅滩上能够生存。当遇到灾害性洪水或水质污染时,深水区的沉水植物有可能死亡,但浅水区仍然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沉水植物,一旦洪水消退或者水质好转,浅水区的沉水植物就会向深水区发展,形成一种自动恢复机制或“缓冲机制”。?
4.2.2 疏浚后的水生动物和水鸟资源恢复效应?
(1)底栖动物的恢复和保护。根据疏浚工程设计,疏挖后部分湖区湖泊敞水区域加大,疏浚地段沿湖水深有所增加,湖境得到改善。?
(2)鱼类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洞庭湖鱼类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半洄游性鱼类,另外还有一部分属山溪性鱼类。四水尾闾特别是湘江尾闾疏浚后,水流流速加快,有利于污染物的降解和水体净化,同时加上上游湘江沿岸城市污染源的控制,可以使湘江中上游产卵场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生殖洄游通道畅通,幼鱼到湖中育肥;尤其湖中疏浚清除了湖内部分渔堤、壕坝、低矮围子和废堤,也有利于鱼类越冬洄游通道的畅通。湿地洲滩是丰水期主要经济鱼类的繁殖、索饵及育肥场所,疏浚后湿地面积稳定,湖容略有增加,有利鱼类生存。因此,实施河湖疏浚总体上有利于鱼类的栖息、生长和繁衍,而且也更有利于白鳍豚和江豚等生存。?
(3)水鸟栖息环境的保护。洞庭湖水鸟分布大体可分为草滩地型、浅水洼地型、芦苇地型和沿湖丘陵区型4种生态类型,它们各自占据相应的生态空间。但是近几十年来,湖泊水面锐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直接威胁水鸟的栖息。河湖疏浚后工程段水流流速特别是枯水期流速普遍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污染物的降解,提高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加大枯水期的湖泊环境容量,减少湖区环境对在洞庭湖越冬的浅水洼地型冬候鸟的威胁和危害。
4.3 河湖疏浚与钉螺抑制
4.3.1 钉螺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1)钉螺与植被的关系。通过分析得知,植被盖度为65%左右时,活螺密度最大;杂草群落植被类型盖度在35%~95%时,钉螺均有分布;苔草、荻草群落植被类型盖度在35%~90%时,钉螺均有分布;芦苇群落植被类型盖度在1%~100%时,钉螺均有分布。?
(2)钉螺与水的关系。钉螺在草滩的分布与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率也有比较明显的关系。当地下水位为32cm时,钉螺密度出现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为28%~38%时最适合于钉螺的生长。?
4.3.2 河湖疏浚对钉螺寄生环境因子的调整作用?
(1)河湖疏浚,破坏了湿地的阶段性积水,调整主要植被盖度和植物群落类型,改变了钉螺的孳生的环境因子,可达到破坏钉螺生存的自然环境、抑制钉螺生长与繁殖的目的。
(2)根据水文和水力学分析计算,通过疏浚四水尾闾可降低高洪水位0.1~0.35m,东洞庭湖洪水水位可降低0.08~0.14m,南洞庭湖可降低0.1~0.18m。洞庭湖枯水季节水位澧水洪道可降低0.30~0.35m,南洞庭湖降低0.20~0.25m,相应可使地下水位产生较为明显的降低效应。可见,原地下水位在32cm以上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可降至32cm以下,破坏了钉螺的生存环境。?
(3)疏浚底泥用于加固、培厚堤防,抬高了洼地,消灭了死水坑地带等,使土壤含水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加之在滩地同步实施抑螺防病林工程,可以有效地控制钉螺的孳生和限制钉螺的生长。
(4)堤防加固也使溃垸造成钉螺从垸外扩散至垸内的可能性降低,有利于垸内灭螺成果的巩固和垸内居民的安全。
?(5)河湖疏浚改善了河湖的水环境和水流条件,降低了人因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病的机率,达到了抑螺防病的目的。?
(6)从南洞庭湖和澧水洪道疏挖工程实施的实际效果看,由于疏浚工程结合了洪道扫碍,彻底清除了滩地上的芦苇、鸡婆柳等,并在疏挖中挖泥船输送的泥浆尽可能填平了沼泽低洼地带或有目的地堆筑矮围土埂,圈死钉螺密集地区,便于水淹药浸灭螺,取得了很好的灭螺效果。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6 >>]
下一页
共6页
更多关于 洞庭湖疏浚的水环境及生态系统修复效应 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