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务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政府监管力度有效加强、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市场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多元化、水务工程技术含量提升、供水与排污管网里程延伸、供水与排污能力大幅增强、水务市场蓬勃发展、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水务投资和经营企业规模壮大的新局面。
(一)
城市水业作为市政公用事业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载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基础性、先导性、公用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水务产业涉及原水、输水、净水、供水、售水、排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以及相关管网建设与维护、设备生产等环节,由这一系列产业节点形成了产业价值链。
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水务行业迅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级政府积极实行市政公用事业的改革,逐步改变了政府包办和经营市政公用事业、资金渠道单一、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局面,取得了实效。
统计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务行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530万吨/日,供水管道长度35984公里,全年供水总量为78.75亿吨,用水人口为6267.1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为
与此同时,污水处理能力逐年增长。
2005年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是5725万吨/日,10年平均增长率是19.82%;污水处理厂生化处理能力是4791万吨/日,10年平均增长率是24.67%。生化处理能力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已达到83.69%。污水处理厂总数792座,10年间平均增长率是11.38%。2000年到2006年我国污水处理能力提高了3倍。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水务行业以市场化为主线,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近来大力推行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供水或流域供水,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政府协调指导的作用,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推进空间资源整合和区域基础设施的集约利用,城市供水的工作重点已经开始由增加水量转移到提高水质。我国还建立了水业特许经营制度,允许国外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水业。据了解,在现有的前100家水务投资公司中,外资及具有外资背景的水务公司超过25%,其中包括国际著名水务公司如法国威立雅、苏伊士集团、英国泰晤士水务、德国柏林水务公司等,它们已经占有了较大的水务市场份额。
在政府主导下,水务市场得到蓬勃发展、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如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最早进入水务市场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之一,近年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优势,点状布局,线状串联,已经发展成为日处理水能力770多万吨、服务城市户籍人口超过1500万的大型水务企业,连续4年被行业媒体评为“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