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黑河省际分水和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水利部2002年3月批复同意在甘肃省张掖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时间为2002年~2004年。又是一年春草绿,张掖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开展的如何?乍暖还寒的阳春三月,我们踏上了张掖大地。
建设节水型社会——张掖发展之理性选择
素有“金张掖”之称的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黑河流域中游径流的主要利用区,年降水量89~283毫米,蒸发量
由于地处黑河中游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张掖用多少水、怎样用水直接影响着黑河中游和下游、经济和生态的水量消耗分配关系,进而左右着中、下游生态系统演变的走向。既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实施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确定的黑河流域分水方案,作为黑河流域生态用水的“调控器”,张掖如何才能实现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
张掖人在思索,水利人在思索。2001年4月,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到张掖视察工作时阐述了“明晰水权、确定总量与定额两套指标体系”和“强制节水、采取四种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水权理论,希望张掖开展以水权为中心的用水制度改革,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黑河分水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2002年3月,水利部批复同意张掖地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的综合节水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初始水权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调配与管理等多方面的探索,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探索出一条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十五”期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法规、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全方位的示范。
实现可持续发展——张掖发展之积极探索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对张掖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机遇,因为它为张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是挑战,因为这是一个原创性、探索性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循。从水利部批复同意进行试点开始,张掖市从上到下开始了积极的行动:市长和主管副市长挂帅,市水务局技术指导,各县(区)多部门广泛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启动。1年多来,张掖以探索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明晰水权、建立两套指标体系为核心,在节水型社会建设道路踏响了探索者的足音。
以水调结构,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张掖市市长助理陈晓军在谈到如何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时说,其核心的核心是结构调整,包括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水调结构,把节水与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建立一个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运行机制。
张掖市现状用水结构和经济结构比例很不协调,农业用水比例“一头沉”,单方水GDP产出仅为2.8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单方水的经济效益,张掖市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全面实行“三禁三压三扩”方针,即禁止移民、禁止开荒、禁止种植高耗水作物,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经过一年的努力,张掖市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确立了以用水少效益高的草畜、果蔬、制种、轻工原料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粮经饲比例由2000年的52∶46∶2调整到2002年的40∶49∶11。在产业结构方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工业,2002年三产比重由2001年的38∶30∶32调整为36∶31∶33。
强化用水管理,加大节水力度
本着先行试点,由点到面的原则,张掖市在临泽县梨园河、民乐县洪水河、甘州区盈科、高台县骆驼城4个灌区先期开展了试点工作。各试点区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配水到亩、控制到户”的原则,编制灌区水资源配置方案,确定用水总量指标,然后逐村逐户进行水权确定,向用水户发放水权证。
在已完成水资源配置方案的梨园河灌区,临泽县县委副书记宁堆虎向我们介绍,在扣除向黑河干流下泻的水量外,确定灌区可供分配的水资源总量,同时确定各行业、各类作物的用水定额,然后根据总量控制指标和用水定额将水量逐级配置到田亩。该灌区目前已将用水指标分配到3个乡镇、41个村、4个农林场和全灌区1万多农户。这一水资源分配原则使用水户对自己有多少水可用做到心中有数,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
为推进参与式民主化管理进程,经过1年多的努力,临泽、民乐、甘州、高台等县(区)灌区先后成立了各级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管理、水权管理、水票管理、水费收缴等。在彭庄村农民用水者协会,担任会长的普通农民朱时才对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方式赞不绝口。他说,自从实行定额用水后,农民都知道节水了。协会管水避免了搭车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减少了水事纠纷。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