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综述 >> 

环保危机源于政府失灵

时间:2007-08-01 来源: 作者:

    入夏以来,太湖、巢湖、滇池相继爆发蓝藻污染,在无锡引发严重的饮水危机。八百里秦川,一千里污染。全长500公里的渭河在宝鸡以下全程污染加剧,到达潼关进入黄河时全部变成劣五类水质。黄河支流延河的监测断面40%为劣五类水质。曾经山清水秀、林草茂密、鸟语花香之地,现在却变得污水成河、垃圾如山、土地退化……面对严重的环保危机,我们需要从更深层面分析。

  环保危机根在哪里?

  第一,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往往纵容一些企业先污染,再治理,使内部成本外部化。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型发展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一是治理代价高,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致使企业界缺乏治理污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治理技术难度大,并存在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是无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四是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成本过高。

  第二,由于中国企业长期的产权不明晰,加剧了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使得他们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利益。煤矿企业不会关心酸性矿水的排放,因为它的任务是采煤,以后有没有机会很难说;电厂也不会关心空气的污染,因为它的工作是供电,先获取利益再说;造纸厂并不为附近的河流污染忧虑,因为他心目中是纸张的成本、市场行情和销路……这样,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破坏环境的成本就转嫁到外部的公共机构或个人身上。

  第三,政府不仅未退出市场,而且更多地直接卷入经营活动,这使得政府的公共性被异化,大大降低了其在环境治理上的效率。地方政府为了狭隘利益,往往与地方污染企业之间结成同盟军,出现问题尽量瞒天过海。在环保总局组织的一次整治违法排污企业行动中,竟然清理出了208件基层政府制定的地方保护的土政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了分税制,地方政府维持正常运转的费用更多地依赖于当地企业利税。而这些利税大户不少是污染企业。为了经济利益,当地政府不得不倾全力维护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损害环境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企业的环境责任没有履行,政府往往会体谅其难处,而不予追究,直接导致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第四,环境管理差,正为某些官员谋取自身利益提供了极好机会。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用权力为污染企业撑腰,自己获得巨大的租金,致使环保机构无法监管,直接导致国家环境政策扭曲。据国家环保总局披露,近期对淮河、海河、黄河、长江及重点湖泊进行专项检查时发现,11个省区的126个工业园区,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抽查总数的87.3%。

  第五,对于地方官员而言,经济增长是第一位的,而环境保护是第二位的。因为对官员的考核体系以经济业绩为核心。如果地方官员如期完成了各项经济目标,自然提级,否则会被处罚或降级。对于地方官员而言,经济产值是硬指标,生态保护是软指标,谁也不会到为了保护生态而降低任期内的经济产出指标,更不会考虑生态对接任者可能带来的衍生收益。结果,地方政府把GDP增速作为头号硬指标,而把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置于脑后。而且,现行的一些政策不是鼓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是鼓励大家粗放扩张。政府管制下土地价格低,能源资源价格低,水价低,资源价格低,资源开采不收费或低收费,污染环境不收费,都是在逆调节。数据显示:2006年,GDP增速达10.7%,大大超出原来8%的预期;而单位GDP能耗则没有达到下降4%的目标,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不降反升。一些省市交出了不合格的环保答卷。

  不合格的环保答卷背后有只手

  一是民选机制没有生根。百姓跪求治污的凄惨场景,突出地反映了当地政府在环境保护上的严重失职,反映了公众的权利贫困。一些干部,不是对本地的人民负责,而是对考察、任免他的上级负责,这样,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难以抑制。有人认为,上级可以监督。不错,上级监督对地方官员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个别政府官员总是不断地变换形式,从而使上级监督的实际效果要小得多。扭转一些市县这种不良现象的根本办法就是直接选举,这样,也只有这样做,官员才能对本地的人民负责——因为选票决定着他的乌纱帽。只有在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中上来的干部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那么,通过人民监督、人民参与,可以大大限制特权。

  二是我国目前仍处于一种赶超式的压力型体制状态,经济增长的压力非常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地方官员无论是从地方公共利益出发,还是从个人政治前途着想,都会优先考虑经济利益而不是环境利益。因为,经济利益比环境利益更直接、也更为明显。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其效果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显示出来,而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又是不确定的、相对较短,在这种情况下,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利益无疑成为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更进一步分析,即使一些有远见的地方政府官员下决心治理环境,但实际上很难全面衡量其环境治理的业绩。因为,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公共品性质,有很强的外部性。即一地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很难判断出有多少功劳应归当地官员的努力,又有多少功劳应归于相邻政府的努力。于是,地方政府官员谁愿意为他人做嫁衣?因此,在以经济目标为主导的考核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之间的环境责任考核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了。

  三是官员没有环保的责任。他们认为环保是国家的事,环保执法是给地方经济发展找别扭。必须指出:地方政府承担起补充市场失灵的责任,是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只有真正履行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环保责任时才是合法的。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又是对政府公共管理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作为民主政治时代的一种基本价值理念,责任政府理念要求政府必须回应社会和民众的要求并加以满足,必须积极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

上一页 页码:[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环保危机源于政府失灵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