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需求管理
为了同时保证水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扩展性,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制定了对水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管理制度。对于1997-2000年的的水资源税收政策有利于我们理解新加坡的水需求管理。
在1997年7月以前,每月用水量少于
原则上,家庭用水每月接近
在新加坡,政府对水资源除了税收水费以外,还要征收水保费(WCT)用于该国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建设,月用水少于
2000年7月以后,水保费又有了新的调整,上升为水费的30%,然而,如果居民水耗水量超过
在新加坡,用水户除了交纳水费、水保费以外,还要交纳污水处理费和清洁费,是一项法定性的收费,用于进行污水处理和对现行排污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的费用。以1997年以前都是每立方米0.1新元,2000年以后上涨到每立方米0.3新元。
统计数据表明,在1995-2004年间,新加坡的居民用水需求呈现出一个稳步下降的趋势,且2004年比1995年降低了11%,同时居民的月水费上涨了一倍,这说明政府新制定的水资源政策对控制居民的用水需求有着直接和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有利于该国的水资源的发展的,从1995年到2000年用水需求从4.
出于水资源取费的公平和合理,政府对低收入家庭还进行了政策上的帮扶,居住两室或者一室的家庭在水费的征收方面可以得到较多的折扣,尤其是在经济比较紧张的时代,特别困难的家庭还能从该国的社区发展青年和运动部门获得相应的资助。
总的来说,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所执行的水需求调控政策有很多优点,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新加坡的水税收不像其它国家那样有专门针对低收群体的“底线”,这些国家制定“底线”的考虑主要是对于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人对于生存用水的需求,制定这种“底线”的缺点在于容易使一些有支付能力的人消耗同样多的水。②不能支付水税收的低收入群体能够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目标津贴,这个政策对社会经济方面很有效益,不是将津贴转变为给每个居民一定的水量,而不考虑每个居民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③当居民的月用水量超过40立方时,收取的水费和非居民用水相等,也就是与工业用水和商业用水相同价格的水费1.17新元每立方米进行收取,换句话说,就是商业和工业用水不对居民进行补贴,和其它很多国家的做法正好相反。④对所有的用水户收取水费30%的水保费,对于月用水超过
3.管理特点
新加坡的水资源供应和污水处理系统无论在表现形式、透明度和效能等方面都是可以效仿的。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的管理经验值得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学习。这里仅列几点:
高薪高报酬
水资源管理机构在社会、政策和法制的规定下动作,其效能体现在员工的积极努力和有科学的管理等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与亚洲其它国家的水资源管理部门有着许多独道之处:很多亚洲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缺乏,例如存在人员聘用和报酬等方面的不和谐现象,造成了以下一些不良问题:①职员,包括一些高级管理者,他们常常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被任职的,而不是凭他们的管理能力或者技术技能。②管理者常常缺少管理技能,即使他们拥有管理权限,常常管理不当。③机构雍肿,主要是由于政治影响和裙带关系造成的。雍肿的机构没有高的效率,职员的士气低下。④水资源管理机构专家职员得不要市场价格的报酬,通常是他们的收入比市场自由存在的水务公司要低2-3倍,这意味着国家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对真正的水资源管理人才或者有水资源技能的人缺少吸引力,还造成一些管理机构的职员加班挣取额外的收入,或者造成行政腐败等。⑤多数水资源管理机构被水利工程师们撑控,其它职业结构,例如会计、管理者、社会科学工作者、信息工程师缺乏,非工程人员难以加入。
总之,管理不当、机构雍肿和提拨的论资排辈以及政治牵连致使他们不可能招聘到好的员工,即使一些优秀人才被招聘,也很难留住,因为这些国家的水资源管理机构缺少满意的工作,或者工作环境低劣,或者对于职员好的表现没有奖励机制等。
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通过竞争性报酬和奖励机制克服了以上这些缺点。职工的薪酬和奖金都比国家的民事基准高出很多,也比市场其它私有的水务公司的报酬也要高出很多。此外,新加坡的公用事业局还推出一系统有力措施,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良好表现的奖励机制以确保水资源管理队伍的良好发展,所以新加坡的水管理行为会成为世界上做得比较好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