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综述 >> 

打造完整水产业链做好水务外延文章

时间:2007-10-30 来源: 作者:

    2007年以来,跨国水务巨头频频在我国水务市场攻城略地,明显提升了投资强度,而中资水务企业则屡次在中心城市供水项目争夺战中铩羽而归。

    面对经验丰富、财大气粗、技术先进的外资水务巨头,中资企业应如何调整竞争策略、学会在夹缝中生存?近日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国中控股(0202.HK)副总裁朱勇军表示,公司将开拓内地水务发展新模式,从市政水务单元服务向系统服务过渡转变,并进一步向水务一体化、大工业水务全面转型。

    水务市场乱象丛生

    中资水务企业很难想象,兰州供水集团产权转让项目开标会成为他们噩梦的开始。

    今年1月,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与兰州供水集团签署协议,以17.1亿元、净资产溢价约2倍的高价获得后者45%的股权;3月,威立雅以溢价近3倍的天价夺走国内龙头企业首创股份(15.84,0.68,4.49%)(600008)培育四年之久的海口自来水厂49%股权转让项目;8月,江苏扬州自来水公司49%股权和天津自来水厂49%股权转让项目先后开标,中法水务(香港与法国合资公司)和威立雅水务以溢价3倍以上的价格分别将其收入囊中。

    在上述今年已签约的4个中心城市水务项目上,中资企业颗粒无收。

    “当前国内水务行业处于非理性阶段。”朱勇军表示,越是公开招标的项目,投资人的竞争越惨烈,标的资产的溢价越高,不仅远离了理性的投资回报所涵盖的资产价值范围,也违背了充分竞争市场价格趋同的常理。“在各地水价普遍不同程度上涨的情况下,市政水务的投资回报反而普遍逐年降低,甚至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

    朱勇军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部分跨国水务巨头的非理性,用过度溢价来占领市场,使项目利润在竞标阶段“血淋淋的搏杀”中压缩到不能再压缩。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接受采访时说,溢价问题之所以凸显,与水业改革逐渐深化有关。2003年之前的供水项目基本都是水厂单元的经营项目,边界清楚,资本经营能力成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投资人之间的报价差异较小。

    2004年以后,随着城市水业改革的逐渐深入,以自来水公司部分产权转让为主要形式的系统性改革成为主流。傅涛认为,由于改革后水务项目的边界模糊、服务关联环节多、价格和服务范围的弹性大,仅仅用产权作为标的,并不能科学地衡量项目价值。

    与此同时,水务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投资人之间的报价动辄相差数倍。

朱勇军不无忧虑地表示,由于水务行业按成本确定水价,溢价越高,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水价,否则项目就没有收益,因此“最终埋单的很可能是在过度溢价及搏杀过程中完全被忽略的最终用户。”

上一页 页码:[1 2 3 >>] 下一页 共3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