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综述 >> 

鞍山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

时间:2008-03-03 来源: 作者:

为保证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对水利发展的需要,根据《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水利发展概况?

(一)主要特点?

“十五”期间,全市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达20.7亿元,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4.3亿元,群众和社会投入15.9亿元。加大了防洪工程、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工程、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等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供水安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成为保障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水源和供水工程7188处,其中中小型水库29座,塘坝54座,调水工程6处,提水工程29处,引水工程22处,水井7048眼。担负着全市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用水和140多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的供给任务,年供水能力达12.03亿m3,人均年供水能力317 m3。不仅保障了正常年份全市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要,而且在近年连续干旱的情况下基本满足了城乡生产、生活用水。

2、防洪安全体系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全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七五”至“十五”期间,全市防洪安全体系建设重点对辽河、太子河、浑河、大辽河、绕阳河5条大河进行了综合整治,并都达到了50年一遇防洪标准,大洋河城镇段也达到了50年一遇防洪标准,大河的防洪标准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加上已建成水库,大河防洪基本上已形成了以水库调蓄和河道堤防抵御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开展了鞍山市、海城市、岫岩县城市防洪工程,并把城市防洪工程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增强城市防洪能力的同时,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农村中小河治理全面展开,大部分河段已由过去的无设防提高到51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汛调度指挥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建成省、市、县水情、雨情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洪抗旱责任体系。?

3、水土保持生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生态恶化得到有效控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鞍山市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加大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力度。“十五”期间,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6万亩,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0%,建成各类小型水保工程20960座,加强了城市水保建设,重点进行了矿山尾矿库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4、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巩固提高,为稳定城乡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截止2005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42万亩,占耕地面积38%,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建成西四、温乡、千山等中型灌区,万亩小型灌区数十座,电力灌溉站20多座,灌溉电井3400多眼(不包括小机井)。全市173万亩低洼易涝耕地,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达到10年一遇排涝标准,有一级排水站150座,排水能力?801.8m3/s?,排水干渠215条,配套桥涵8724座,形成了我市粮食生产保障体系,为保证全市粮食生产稳定、保证农业丰收做出了重大贡献。 ?

5、改革水利管理体系,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支撑。水利法规建设和依法治水不断完善,依据《水法》、《辽宁省实施水法办法》、《辽宁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辽宁省地下水保护条例》等水法规,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水法规体系。水利管理体系建设已形成以市、县水利局、乡水利站为主体的三级行政、服务管理系统。城市水事、水资源管理也初步实现了统管,为全市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行政、法律、组织、服务保障。?

(二)主要问题?

鞍山市“十一五”水利发展面临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水资源短缺,缺少有效的调控工程,资源性浪费严重。鞍山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825m3,远远低于全国的2200m3,属资源型缺水地区。水资源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资源总量有限,时空分布不均,缺少控制性工程,开发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是浪费十分严重,农业灌溉大部分依然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低,城市供水基础设施老化,管网漏失率高达27%,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

2、河道堤防工程,虽大河整治已达到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但还存在一定隐患。一是干流堤防险工险段多,达26处。二是砂基砂堤薄弱段较多,总长78km。三是堤防工程管护和维修资金少,管理体制不一致,不完善,影响防洪安全。四是中小型河流堤防防洪标准普遍偏低,防洪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部分河道仍为无堤段,遭遇洪水极易漫堤决口,灾害损失呈上升趋势。?

3、城市防洪标准低,不适应城市发展。一是城市河道障碍多,行洪不畅,防洪标准低,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二是城乡排水矛盾突出,一到汛期年年增加农村压力。三是城市排涝标准低,排水设施老化,完好率低,排水吐口不畅。县、镇防洪也明显落后。

4、农村水利发展缓慢,后续乏力,影响农村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农村水利建设一直实行的是国家补助、地方扶持、农民自筹相结合的办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农民自筹减少,农村水利建设出现了缺少稳定资金来源,发展缓慢的现象,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一是排灌设施老化,缺少维修改造资金。鞍山市以排灌站为代表的排灌工程主要建成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机电井为代表的农村水利工程大部分建于20世纪80年代,其建设标准是依据当时的农业生产条件及经济发展状况。目前,普遍存在老化失修、完好率低、技术落后问题,虽有部分排水站进行了更新改造,缓解了燃眉之急,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二是排灌发展缺少资金来源,后续乏力。近几年用于发展灌溉排涝的资金明显减少,农田水利建设速度明显放慢。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繁重、迫切。四是农村水利改革难度大,路程长。?

上一页 页码:[1 2 3 4 5 6 ...8 >>] 下一页 共8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鞍山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十一五”规划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