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世界
---最专业的水处理技术服务平台
会员服务
兄弟站:
能源世界
|
都市世界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产品
公司
求购
资讯
资料
-所有-
-产品-
-公司-
-求购-
-招聘-
-招标-
-工程-
-资讯-
-资料-
高级搜索
热门搜索:
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厂
图纸
污泥
SBR
设计手册
中水回用
氧化沟
uasb
离心泵
滤料
首页
资讯
专题
产品
案例
公司
求购
招标
同行
招聘
社区
微水会
展会
专家
下载
水专项
中国水协
水务大会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综述
>>
2008年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计划
时间:2008-04-28 来源: 作者:
五、全面开展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提高辐射环境监测水平
28
、开展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开展环境
γ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的自动监测,地级市以上城市开展陆地
γ
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陆地
γ
辐射累积吸收剂量的测量;在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钱塘江八大江河,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镜泊湖五大重点湖泊以及大型水库,近岸海域组成
70
个水体监测点,监测总
α
、总
β
、
U
、
Th
、
226Ra
、
40K
、
90Sr
、
137Cs
等八项指标;在全国主要城市进行土壤监测,监测
U
、
Th
、
226Ra
、
40K
、
90Sr
、
137Cs
等核素含量。省级环保部门组织省级辐射监测部门实施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将监测数据报送国家环保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国家环保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每季度编写监测季报,报总局核安全司。
29
、加强重点监管的核与辐射设施监督监测。
实施核电厂周围的辐射环境监测,对重要的民用研究反应堆、铀矿勘探、铀矿开采和冶炼,核燃料的纯化、转化、浓缩,核燃料元件的制造等核设施周围进行监督监测;加强省市核技术利用项目中的Ⅰ类放射源、Ⅰ类射线装置、甲级实验室的监督监测;加强全国
31
座城市放射性废物库和
2
座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周围的辐射环境监测。
国家环境突发事件核与辐射应急监测项目实施地的北京、四川、甘肃、浙江省要配合做好落实工作,保证对重要核设施监测监管的顺利实施。
六、认真完成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任务,为政府处理事件提供监测数据
30
、各级环保部门要增强应急监测意识,加强应急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根据本地环境污染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发生污染事故时,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立即组织开展应急监测工作并按规定上报监测数据。
31
、根据自动监测和常规监测数据的异常变化,开展预警监测工作。
32
、实施好国家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项目,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仪器和个人安全防护设备;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应急监测技术培训,开展应急监测演练,保证完成应急监测任务。
七、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33
、召开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推动环境监测工作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34
、调整和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网,大力推进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提高自动监测水平。健全省级和地市级环境监测网。加强环境监测业务信息化工作。
35
、继续实施中央财政环保专项资金用于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补助项目,地市级环境监测部门认真编制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支持,加强监测能力建设。
36
、实施全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项目。
37
、加强监测科研工作,完善监测技术体系,按照
“
工作问题化、问题项目化、项目科研化、科研成果化、成果应用化
”
的监测科研工作思路,开展环境监测科研工作。加强联合,整合资源,争取建设国家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完善国家环境样品库,建设环境标准样品
/
质控样品储备库。
38
、大力开展监测技术培训与业务交流。
(
1
)继续开展地市级环境监测站长培训。
(
2
)结合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配备的先进仪器设备,大力开展仪器操作培训,开展环境标准、监测规范、分析方法、质量评价的技术培训与业务交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监测技术水平。
(
3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国内外环境监测交流与合作,做好东亚酸雨网、中日韩沙尘暴合作监测、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等合作项目。
39
、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及时。
(
1
)继续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和质量监督机制,各省站要加大对辖区内地市级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管理力度,开展环境监测质量考核、比对和抽查工作,全面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年底向总站报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报告。
(
2
)加大环境监测专用仪器适用性检测工作力度,扩大检测和复检的仪器种类和范围。
40
、加强监测系统行风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1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加强监测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与行风建设。发扬环境监测系统的优良传统,树立诚信监测政绩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监测队伍形象。
(
2
)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人员数量、素质上基本适应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实际监测工作需要的专业化监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