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综述 >> 

内蒙古2006年环境质量公报

时间:2008-04-28 来源: 作者: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06年,对产生水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5685家,发放排污许可证1840家。
   
污染治理投入全区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63972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42685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水投资21287万元,至2006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水治理设施776套,废水处理能力286万吨/日。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2006年我区针对水污染的环境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中力量对主要流域、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和重点行业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共检查企业870家,立案查处违法企业466家,挂牌督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案件22件,对24名责任人进行了处理。2006年初,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下达了关于对重点流域污染严重企业实行停产等措施的通知,对18处污染隐患分别采取停产治理、限产限排、搬迁改造、限期达标等强制性措施,要求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隐患。及时妥善处理了乌拉特前旗污水暂存池溃坝污染和土右旗造纸厂废水污染事件。20049月对沿黄河51家排污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决定,对在规定时限内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要求停产整顿,目前各有关企业污染治理进展顺利,已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有29家,搬迁关停7家,通过治理,实现了黄河干流内蒙古段工业废水无直接排放。西辽河水污染防治和松花江水污染防治的各项工程完成年度计划。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已见成效,在2006年经济依然快速增长、污染物产生量增加的情况下,我区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河流、湖库水质趋于稳定,并部分呈现好转。
   
三、废气
   
废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2006
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5.7万吨,比上年增加6.9%,其中工业排放量138.4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7.3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8.9%11.1%;烟尘排放量66.1万吨,比上年减少15.0%,其中工业排放量48.8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7.2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3.9%26.1%;工业粉尘排放量27.0万吨,比上年减少40.8%
    2006
年,工业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为182.3万吨,去除量为43.9万吨,去除率24.1%,比上年增加10.8个百分点;工业烟尘的产生量为1524.8万吨,去除量1476.0万吨,去除率96.8%,比上年增加2.0个百分点;工业粉尘的产生量为186.3万吨,去除量159.3万吨,去除率85.5%,比上年增加12.5个百分点。
   
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79.2%、烟尘排放达标率70.4%、粉尘排放达标率74.8%,分别比上年提高4.17.050.6个百分点,污染治理效果明显。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06年,对产生废气污染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5940家,发放排污许可证1888家。
   
污染治理投入2006年,全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当年完成投资额218060万元,其中:污染源治理投资额179469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废气的投资额38591万元。至2006年底,全区有工业废气治理设施4007套,治理设施处理废气能力合计25998万标立方米/时。
   
四、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处理、排放状况
    2006
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为8710万吨,比上年增加18.3%。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煤矸石、尾矿和粉煤灰,分别占总量的29.5%27.5%19.7%,合计为76.7%。全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44.0%(含当年利用的往年贮存量125.2万吨),比2005年提高3.1个百分点;贮存率26.9%,降低23.3个百分点;处置率29.6%,提高20.6个百分点;固废排放量28.2万吨,减少34.3万吨。
   
产生的工业固废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2.45万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10.86万吨(含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12.77万吨、处置量20.92万吨(含利用往年贮存量)。
   
等级医院产生医疗废物0.46万吨,处置率为99.1%
   
措施与行动
   
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2006年,对产生固体废物的企业办理排污申报登记2391家。
   
污染治理投入全区固体废物治理本年完成投资额24256.9万元,其中:工业污染源治理5024.8万元,新改扩建三同时项目治理固废1671.4万元,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建设17560.7万元。
   
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年初,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加强工业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通知》要求,对全区产生危险废物的企业进行了盘查,目前盘查工作进入总结汇总阶段,此项工作的开展将为摸清我区危险废物家底,进而为危险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奠定了基础。继续加强对进口废物的管理:对定点加工利用进口废物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督促企业完善加工利用设施,使之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年内及时处理了海拉尔和满洲里海关查获的3起违法进口废物事件,对13批申请进口废物企业进行了环保审核,有效杜绝了危险废物向我区的转移。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根据《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我区将完成13个建设项目,有两个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十个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扩建包头放射性废物库,在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加强城市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回收网络体系和监管机制的建设,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生活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工程,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营。到2010年,我区县级以上城市都要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五、生态环境保护
    “
十五以来,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已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整体有所遏制,局部地区有所好转的局面。
   
生态建设工程十五期间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我区90%以上的旗县,极大地促进了我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区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如:大兴安岭林区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5.7个百分点,目前已达75.7%,过去6年间,森林单位面积的蓄积量、株数、针叶林比重等都有所上升,森林资源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年均增长1100多万立方米,在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森林资源增值超过200亿元。
   
西辽河平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33.61万公顷,工程共涉及128个苏木(乡镇)、34个国有农牧林场,有16.5万农户享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补助。在退耕还林政策的带动下,通辽市将生态建设与农牧民增收紧密结合,西辽河平原后续产业开发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林草牧结合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模式,种植灌木饲料和间作牧草8万公顷,封育天然草场20多万公顷,年产优质牧草100多万吨;同时建立了一批具有储藏保鲜设施的果品批发市场。除了林草、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外,灌木种源林、黄柳编织林、黄柳薪炭林等新型产业基地正逐步兴起,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6年来,国家共为内蒙古投资30多亿元,目前工程治理区的生态状况明显好转,坡耕地、沙化耕地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得到初步遏制。乌兰察布市阴山北麓长300公里、宽50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初见成效;锡林郭勒盟沿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长约400公里、宽110公里的锁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我区300多万公顷农田、500多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得到林带保护,800万公顷风沙危害面积和700多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不仅如此,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还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畜牧业开始从游牧散放向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圈养转变,种植业开始从广种薄收向准高产转变。农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受惠于国家实施的黑河调水计划,位于黑河下游我区额济纳绿洲的东居延海水域在2006年面积达到38.6平方公里,创下有水文资料以来的历史最高。额济纳绿洲部分天然植被得到有效恢复,黑河下游流域内约2万公顷濒临枯死的胡杨、柽柳得到了抢救性保护,胡杨林面积已由2000年的2.27万公顷增加到2.93万公顷。结合分水计划,额济纳旗大力实施绿洲生态保护与抢救工程,对胡杨、红柳、梭梭采取围栏封育措施,并在绿洲外围进行人工造林,尽量减少风沙侵扰。建设了大型分水枢纽等配套灌溉工程,最大限度发挥黑河水资源效益,加快改善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近6年来,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上升约10厘米,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
   
草原建设与保护全区草原保护和建设工作持续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草原建设总规模达931.0万公顷,同上年相比,增加44.4%。其中:草原围栏557.5万公顷,人工种草79.9万公顷,改良草场123.7万公顷,种植饲料作物131.7万公顷,飞播牧草7.0万公顷,种植饲用灌木31.2万公顷。草原保护方面:全区禁牧休牧面积4311.7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63%,其中禁牧面积1607.7万公顷,休牧面积2703.9万公顷;轮牧面积446.9万公顷;退牧还草面积266.7万公顷。我区草原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已有7年,7年来,西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49.5公斤/公顷增加到132.0公斤/公顷,增加167%;中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250.5公斤/公顷增加到547.5公斤/公顷,增加119%;东部地区单位面积生物量从750.0公斤/公顷增加到1410.0公斤/公顷,增加88%,可利用草原的植被覆盖度由2001年的30.6%提高到了目前的36.1%。其中,全区最早实施禁牧政策的鄂尔多斯市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3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畜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由2000年的614万头(只)增加到2006年的1500万头(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453元提高到2006年的5308元,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态提高的良性循环之路。
   
营林2006年,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47.98万公顷,造林成活率达85%。其中,人工造林16.16万公顷,飞播造林9.49万公顷,封山育林22.33万公顷。全年退耕还林完成造林面积5.47万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05.52万公顷。年末全区森林资源面积20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6%
   
耕地近几年,在全国许多省区耕地数量减少的情况下,由于我区保护耕地措施较为得力,耕地面积呈逐年增加态势。2006年末全区耕地(当年进行耕作的耕地)总资源748.03万公顷,比年初增加1.7%,其中:常用耕地面积654.12万公顷、临时性耕地93.91万公顷。常用耕地中水田和水浇地分别占1.4%35.4%。耕地增减具体数据:年内增加耕地22.64万公顷,其中:新开荒地1.38万公顷,园地改为耕地2.61万公顷;年内减少耕地10.12万公顷,其中:国家基建占地1.08万公顷,其它基建占地0.27万公顷,退耕还林还草占地7.24万公顷,耕地改为园地0.03万公顷。
    2006
年,全区农用化肥施用量126.69万吨,比2005年增加8.5%,其中:氮肥62.77万吨、磷肥22.04万吨、钾肥10.05万吨、复合肥31.83万吨;农药使用量1.51万吨,增加2.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07万吨,其中地膜使用量3.25万吨,地膜覆盖面积62.56万公顷,增加9.5%
   
治理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我区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土地、沙化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4%24%57%。长期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区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并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有力推动下,防沙治沙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过去7年间,我区坚持探索土地沙漠化防治新战略,全区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733万公顷,治理成效已在部分地区显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呈现区域性好转,重点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成效显著。我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全国沙漠化土地治理的战略转型,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在国家刚刚启动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地区级建设名单中,我区鄂尔多斯市、通辽市、阿拉善盟和赤峰市榜上有名;鄂温克族自治旗同时被列入县级示范区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6 >>] 下一页 共6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内蒙古2006年环境质量公报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