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巩固和提高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工作报告
时间:2008-05-05 来源: 作者:
(三)严格环保审批和行政执法,不断创优区域环境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积极贯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的环保工作方针,坚持一手抓污染防控、一手抓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首先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规定,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
“三同时
”建设的环保
“第一审批权
”、
“一票否决权
”制度,切实做到了
“先环评、后审批、再建设
”,变事后治理为事前预防。特别是对新项目的引进、论证和审批,市委、市政府明确规定了环境指标、投资密度、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
“五个不能降低
”,产业性质与环保目标不一致的、选址布局与生态分区规划不相符的、未达到污染源限期治理要求的
“三个一律不批
”,坚决杜绝新的超标污染源。两年来,我市共审批建设项目
689个,拒批选址不当、不符合环保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
32个,所有审批项目全部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次是大力治理工业污染。对重点行业实行重点监控,先后对
10家工业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并列入市长环境目标责任书加以落实。在工业废水治理上,嘉盛乳业、好当家、青啤(荣成)公司等
27家重点企业,共投资
1.2亿元配套改造了各自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了工业废水的全面达标排放;凯丽纸业有限公司投资
480万元,建立了一套白水处理回收系统,实现了废水达标和大部分循环利用;成山钢丝帘线有限公司投资
600多万元,利用美国陶氏抗污染膜反渗透系列技术进行深化处理,实现废水的全部回收利用。在工业废气治理上,荣成市天颐热电有限公司、荣成邱家水产有限公司热电厂均完成炉内脱硫工程建设,实现烟气二氧化硫浓度和总量双达标,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到
606吨和
266吨;山东恒大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新上三废混燃炉,停用原有燃煤锅炉,同时配套建设烟气湿法脱硫工程,工程建成使用后,年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
408吨。通过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对重点工业废水排放源实施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建设、对现役热电厂增上脱硫治理工程、对重点工业废气排放源实施锅炉改造增上烟气脱硫设施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现了
COD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有效削减,
COD有效减排能力达到年
896吨,二氧化硫有效减排能力达到年
1018吨。第三是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扎实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通过对重点污染问题进行深入检查,对群众举报问题认真梳理,确定挂牌督办企业,重点对居民集中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污染及存在环境隐患的企业开展专项治理,对化工行业、危险化学品、医疗等特殊行业进行环境监管。近年来,通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环境违法案件明显下降。
(四)立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年来我们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突出抓了三点:一是抓产业升级。坚持把
“低污染或无污染、资源利用率高、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
”作为产业发展方向,把产业升级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坚定不移地向现代制造业、临港产业、现代服务业转型。目前,我市以国际造船、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精深加工为主导的三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80%。同时,按照
“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共保
”的原则,坚持产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搬迁或新建,近四年各类园区累计集聚项目
800多个,占全市新建扩建项目总量的
90%以上。二是抓节能降耗。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的要求,对现有化工、热电、水产加工等资源依赖较高的行业,以及重点监控的
45家高耗能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生产设备、节能技术,对原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提升,并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节能、节水、节电、节材活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06年,我市工业万元
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了
4.8和
4个百分点,有
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
27家企业通过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三是抓品牌建设。按照
“规划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的原则,以制造业、农副产品和服务业等领域的
“环保品牌
”、
“绿色品牌
”培育为重点,采取奖励扶持政策,引导广大企业争名牌、创名企、搞认证。目前,全市共创
“中国名牌产品
”4个、
“山东名牌产品
”16个、
“山东省著名商标
”8个,
20家企业的
40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达到
70个。
目前,我市不仅达到了
“十一五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的三个基本条件、
27项考核指标、
3个参考指标要求,基本能够满足新调整的考核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国家
“十一五
”创模指标考核要求,切实加大改进力度。在持续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开展饮用水质有机物监测,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加强环境保护自身能力建设,使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和宣教能力达到省局标准,尽早实现
“十一五
”国家环保模范城考核体系的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