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分析 >> 行业综述 >> 

科研创新破解世界深水清淤难题

时间:2009-03-18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

接触国外清淤产品

有了理念,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的“灵光一现”。

此后,张雄金被调至江阴市水利农机局下属的水利基础公司,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张雄金筹资创建了该局历史上第一支机械化挖泥船队。但是此后实际的作业中,即便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张雄金对于水闸疏浚、江堤加固、泊位修复、水下清障等工程中的淤积难题,也百思不得其解。

1996年,张雄金到北京参观水利部举办的国际水利科技重大装备技术展览会,看到了意大利劲马公司展出的清淤机使他感到浓厚兴趣。其机械不仅不用传统挖掘方式,就能解决部分传统机械无法解决的施工难题,且对被挖河床、涵闸、泊位等不造成二次污染和施工损伤。

“当时看到这个机器后,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认为该机器创意非常好,就想把他买下来。”张雄金告诉记者。

回到江阴后,张雄金立即向江阴市水利农机局领导汇报,同时向江苏省水利厅提出书面申请购买报告。江苏省水利部门对此非常重视,立即向水利部申报“948”项目,获得了水利部的大力支持。

1500万元的科研投入

1997年,新设备引进后,张雄金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上。

1998年,在水利部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张雄金带着另外4名一起同甘共苦的员工东拼西凑了150万元,成立了现在的江阴市水利机械施工工程有限公司。

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行、发展的同时,张雄金把所有的利润投入到深水清淤技术装备的研制中去,截至2007年,一共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

公司副总工程师刘小乐告诉记者,创新是有风险的,他刚开始来公司的时候,公司的第一套深水清淤设备刚具雏形。“我当时也听到了许多流言蜚语,说张总是傻子等等。”刘小乐说,毕竟,张总把公司所有资金在养活职工的情况下,全部投入到科研中。公司账上资金有时很紧缺,而投入机械试验的钱却像投入无底洞,职工是很有想法的。”

1998年下半年,深水清淤设备研究成功,并在2002年完成国产化。设备国产成功后,一时找不到大于50米深的试验场所。三峡建成后,去重庆万州试验。然而,张雄金发现,此时的设备还是有许多问题:产品仅适用于泥沙淤积的清除,不适用于石块、砾石等多种物料的混合淤积环境。

上一页 页码:[<< 1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共10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科研创新破解世界深水清淤难题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