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使我国能源消费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与此伴生的是日渐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发利用能源所产生的环境约束正成为能源战略和能源决策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当前一项日益迫切的要求就是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有效控制不断增加的能源供给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我国当前能源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污染为典型的能源消费型污染,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单一的能源消费模式是造成能源环境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虽然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在今后几十年中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能源的使用和消费结构、方式是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中仅二氧化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
专家分析,目前我国主要面临以下能源环境问题:一是燃煤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造成严重的酸雨污染。我国在1995年就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硫排放最多的国家,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目前全国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40%,预计到2010年将占60%。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由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造成农作物、森林和人民健康等方面的经济损失约为1100多亿元,已接近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占全世界的13%。据专家估计,以煤炭为主的矿物能源消费的增长,将使我国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未来10年内有明显的增长,在随后的20年可能趋于平稳,2030年将达到相当于美国目前的排放水平。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引起的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并将制约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能源发展。
二、环境压力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本着1992年公约确定的公平原则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在2008按至2010年期间平均减排5.2%的承诺期与减排目标,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减排或限排义务。专家提出,虽然我国目前没有承担具体的减排义务,但是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环境标准、环境标志和市场准入等条件,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新的贸易技术壁垒或贸易限制。这种外部环境迫使我国提高能源效率标准和环境标准,尽快缩短与国际社会的差距。因为从长远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共同的趋势是能源效率和环境标准与贸易规定相协调以及各国的标准相统一。
环境压力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造成巨大挑战,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能源结构转换和环境的关系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从发展的历程看,我国实际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根据对我国未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容量分析和预测,要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处在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降解能力之内,全国最多能容纳1620万吨左右;氮氧化物的环境容量也不能高于1880万吨,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预测,能源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都会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极限。因此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充分重视能源环境问题,减少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极其紧迫而严峻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对能源依赖不断增加,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总的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并且从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不少专家提出,我国目前在解决环境和能源矛盾问题上应该兼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两个基本方面,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我国是一个人均收入偏低的中等收入国家,人均资源匮乏,当前和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以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任务,这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在发展的历程中都走过的道路,也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因此目前和未来20年内我国都应该以发展经济为制定发展战略的首要出发点。但同时我国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否则我们会丧失改善环境和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时机,必须尽可能协调能源和环境的矛盾。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