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狂欢节”许将不再。
“今年地方融资平台在全国有了加速发展,对许多地区的地方财政偿付能力构成了威慑,很可能会造成财政问题和金融问题。”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在参加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上说。
无论是“四万亿”财政刺激方案,还是上半年的7.4万亿天量信贷,其一个主要流向便是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支持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类融资平台多是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等资产,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并用政府信用给予隐性担保。
“今年贷款的热点就是地方融资平台,我们天天审的项目基本上都是这个。”9月21日,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人士告诉记者,“不管项目怎么样,政府出了还款承诺就可以。甚至一些政府没有出还款承诺的项目之前也有人抢。”
而记者从银行业内部获悉,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负债规模达到5.26万亿元,较2008年初增加了两倍左右,资金大部分来源于贷款。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快速增长所存在的风险隐患,监管部门已多次进行风险提示,各家银行也纷纷,比如提高了融资主体的准入门槛。
而刘士余在首次公开提醒风险隐患同时,也提出了解决之道——立足于债券市场建设,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为地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打开“正门”,以部分“解放”银行信贷。
刘士余认为,在增量方面,要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市政债具有无限空间”;同时,他建议可以将存量巨大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债券市场对接起来,进行资产证券化。
对此,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通过贷款证券化,银行退出一部分政府平台贷款,“不失为一条好路。在银行方面使得贷款不那么集中。此外,让政府直接面对市场,运作上会更规范。”
削“增量”,转“存量”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长过快,风险隐患大,已引起监管层更多关注。但央行副行长刘士余21日的正面公开表态,仍属近期罕见。
“不能不说,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天才般的创造。”刘士余说。但他也认为,这是在市政债等“正门”不开情况下,地方政府创造出的一条路。“相当于地方政府把一个小窗户弄成一扇门。”
既然走的人多了成了一条路,那么如何将这条路修平整,让路上的车辆按章行驶,便成为主管部门要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提前化解银行信贷未来可能风险的必答题目。
对此,刘士余认为,对于“增量”首先要规范,即在制度安排、产品设计上“开正门”,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
“未来市政债发展具有无限空间。”刘士余认为,地方政府融资不能总由银行贷款、政府出一个事实上的担保,这不符合银行经营稳健性原则。
对于“存量”,刘士余表示,由于各部门在定义上有差异,对统计也有差异,但“存量规模极其巨大”。
刘士余建议,可以将巨大存量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债券市场对接起来。一位与会人士解释说,刘士余的观点主要立足于债券市场建设,即将现有大量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证券化,增加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由市场发现价格,从而促进债券市场的发展。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