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模式:国企改革新样本
时间:2008-07-07 来源: 作者:
采访札记
“深水模式
”带来了什么?
本报记者 张兴衍
进入新世纪,在中国水务市场有一个叫得很响亮的企业品牌,即深圳市水务集团。这是一个在中国水务市场上,让国际水务巨头也十分尊重的企业品牌。
上周五,深圳水务集团董事长于剑接受中央及地方媒体采访时讲了一个故事。今年春天,常州市江边
20万吨污水处理工程公开招标,包括国际知名的水务运营商、国内最大的民营水务运营商等数十家企业参与竞标,最后,深圳水务集团以综合得分第一名夺魁。谈起夺魁的原因,于剑说得很实在,主要得益于他们收购了常州城北污水处理厂,无论是在污水处理水质、还是运营效益、服务方面,当地政府都十分满意。
两年前,记者曾去参观常州污水处理厂。市水务集团收购该项目时仅派了三个人,一个厂长,一个技术人员和一个财务人员,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开展各种成本测算,推进技术创新挖掘经营潜力。比如替该厂争取到本应享受的国家电价优惠政策,仅此就为该厂一年节约数万元。两年过去了,这座污水处理厂被建设部列为中国污水经营的
“常州模式
”,是江苏省污水处理行业的一面旗帜。
成功收购及投标常州两个污水项目,这仅是市水务集团在全国拓展市场、进行品牌扩张的一个缩影。市水务集团主管对外投资工作的郑庆章表示,他们在全国
7个省收购或投资
17个水务投资项目,至今未有一个项目亏损。
为何近几年市水务集团笑傲中国水务市场,在国内水务行业处于前列?据记者多年观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
200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水务集团等五大国企实行国际招标,实现产权多元化,引入外资股东,建立良好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一点上,董事长于剑深有体会,最明显的变化是,企业决策科学化,必须听取各方股东的意见。
“深水模式
”带来了什么?深水集团走出行政区域,进行跨地域投资及扩张,与国际资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比拼的是
“真功夫
”,比拼的是
“新国企
”体制的活力,比拼的是管理水平、经营观念、创新技术和资本运营能力。
这也说明,深圳企业的竞争力已经在全国叫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