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农村污水处理 >> 经验交流 >> 

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

时间:2007-01-20 来源: 作者:

近年随着流域点源污染控制工程的实施,面源氮、磷入湖量占流入滇池总量的比例已超过50%,因此控制面源污染已成为解决滇池富营养化的关键。根据对滇池某示范控制区的调查,其地表径流、水土流失、固体废物和村镇生活污水是主要面污染源,而河道和沟渠是污染物的最终入湖途径,为此研究、开发了一种适合于该地区的新型人工湿地系统即人工复合生态床系统。
? 该系统是在人工湿地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植物栽种方式,并在床体内部填充多孔的、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介质以改善湿地的水力学性能,为微生物提供更大的附着面积,同时增强系统对污染物(尤其是氮、磷)的去除能力。人工复合生态床作为湿地系统的一种,具有工艺简单、运行管理方便、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投资少等优点,适合于村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根据调查,在滇池地区农村生活污水与排灌水相混合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农村生活污水汇集出口处因受农田排灌水的影响,污水浓度低、流量大。
  对于潜流式湿地,若按常规的水力负荷(一般为2~15cm/d)设计要占很大的面积[1],因此如何提高系统负荷、减少占地面积 成为人工复合生态床研究的重点。
1 试验装置及方法
1.1 试验装置
  试验系统设在滇池流域某一示范控制区,共有4个单元床体,结构如图1所示。?

 
  首先,污水自流进入调节池,然后通过PVC管送入各个单元床体。人工复合生态床水流为潜流式,每个床体宽为1m、长为6m、床深为0.7m、坡度为1%。床体底部铺设10cm厚的碎石(直径为2~4cm)层,中部为40cm厚的炉渣层,上部为10cm厚的土壤层,污水在床体内部水平流动。布水区和集水区的宽度均为40cm,内部分别填充直径为2~5cm的卵石,集水区底部安装一根多孔集水管,且与外部一根出水高度可调的竖管相联接。
  经测定床体平均孔隙率为50%,填充炉渣的水力传导系数为3.47×10-3mm/s。为了比较不同水生植物的处理效果,在各单元床体种植了不同的植物(具体布置见表1),其中1号床为空白对照。

上一页 页码:[1 2 3 4 5 6 >>] 下一页 共6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