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好用好资金,确保建设资金效益最大化。县、乡镇政府部门要统筹建设项目,加强部门联动和政策集成,加大支农资金的协调、整合力度,确保工程建设一个、群众收益一个,实现财政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县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投入方式,按照“分渠道投入,汇集后使用”的原则,安排专项资金或实物支持村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申请和使用必须以项目为载体,县、乡镇均要建立项目库,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对有收益的公用设施,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实行有偿使用。要加强审计和监督,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实行专款专用,做到涉农专项资金流向哪里,审计和监督的关口就移向哪里。
(四)建立完善民主决策和群众监督机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农民意愿和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确定,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行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施行,要坚持项目公开、任务公开、投资金额公开,规范项目管理,接受群众监督和评议。本着节约实用的原则,不允许村庄举债建设基础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防止造成新的农民负担。
附件3:
关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要坚持培训先行的原则,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始终,通过培训教育农民、通过培训引导农民、通过培训组织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农民,使广大新农村建设者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员培训。教育培训要面向全体农民,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民不断提高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激发起大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全方位培训。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观点、知识技能、文明礼仪、管理规则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干部群众了解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3、全过程培训。教育培训工作要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根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联系农民的思想和生活实际,适时改进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过程。
二、培训内容
1、基本政策。认真开展新时期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建设项目的有关政策、知识和标准的学习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掌握、运用党的惠农政策的能力和水平。组织农民广泛学习建设和管理新农村的各类专业知识和信息,学习借鉴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和经验。
2、专业技能。重点包括农业种植养殖有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与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特别要做好致富带头人和自主创业者相关政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做好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有关政策、知识和技能培训。
3、行为规范。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等基本标准和行为方式的教育培训;积极做好农村科技、文化、体育等各方面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引导和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教育。
4、村务管理。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基本原理、管理规则、运行程序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广泛开展村规民约等农村事务管理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有关项目的筛选、申报、建设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农村和谐稳定、环境建设、财务管理等方面政策与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三、培训方式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民的社会实践活动,培训方式要以实践培训和分散培训为主,适当采取异地观摩和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
1、知识讲解式培训。主要利用冬闲时间和以会代训的形式,向农民群众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惠民政策、法律法规、工作标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知识。根据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农民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型系列讲座和专题培训班。充分发挥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妇女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县第一职业学校等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各级干部和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要主动向农民宣传有关政策和相关知识。
2、典型示范式培训。根据农民的致富愿望和实践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先进的村级组织、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各个行业的致富带头人和其他领域的模范典型,通过观摩、交流和座谈,借鉴经验,取长补短,提高工作标准和实践能力。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积极向农民推荐各种经验和典型信息,丰富思想,开拓视野。要善于发现和总结自身工作中好的思路和做法,加以提炼和推广,通过座谈会等形式,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
3、行为指导式培训。利用田间地头和培训基地等实践条件,组织专家、科技人员、致富能手、能工巧匠等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专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和业务骨干要深入到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和工作指导。充分利用通讯和信息手段,开展咨询服务,使农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实用技术和实际本领的乡土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延庆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任务,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实际问题。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负责此项工作,结合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党政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的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多方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2、加强基地建设,培养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县委党校、农技校、职业学校、社教中心以及各乡镇、村电教中心等培训阵地作用;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以兼职为主的教师队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培训效果。
3、加强督查督办,注重培训效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效益观念,力戒形式主义,避免群众运动和走过场。规范培训行为,强化教学管理,保障教育质量。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监督考核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和督查督办,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主题词:农村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