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首都-北京市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建立了适应首都-北京市地区水管理需要的水务体制。水务局组建一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中央部委关于水务工作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水务向统筹城市水务转变,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探索统一、开放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水务事业健康发展。
一、实施水务统一管理,水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首都-北京市水务体制是在首都-北京市水资源遇到严重困难的条件下建立的。1999年以后的连续五年干旱,造成水资源巨大短缺,水资源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水务局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发挥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解决水资源紧缺带来的各种问题,保障城乡的供水安全,并在此基础上谋划水务发展大计,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水安全保障。
(一)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配置。水务局建立前,首都-北京市是城乡分割的水管理体制。水利局管农村水利,市政管委管城市供水。在自然循环中一体水资源,却由两个部门分头管理,形成了难以克服的管理矛盾。水务体制建立后,依靠行政力量,统一政策政令,整合管理资源,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能。一是理顺了管理关系,将原由水利、市政的水管理职能合并到统一的体制下,对水行政、水事业和水业务一体化管理,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水务管理体制,政令畅通,工作协调有序。二是统一调度水资源,对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境外来水实现了统一调度。不仅将白河堡、遥桥峪等由区县管理水库的水资源纳入城市供水系统,还在水利部的统一管理下,落实首都水资源规划,从山西省、河北省向首都-北京市再次集中输水。三是制定并实施了统一的供水计划,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行定额供水,计量管理,统一配置。
(二)统筹城乡供水,确保供水安全。郊区是城市的水源地,城市是供水保障的重点,统筹城乡供水安全是水务局第一位的任务。水务局建立后,认真查找了供水安全面临的问题。为保证城市供水安全,建成三处应急水源工程。一是怀柔应急水源。二是张坊应急水源工程。三是平谷应急水源。三处应急水源建成后,当年向城市供水1.5亿方。在千方百计确保水源安全的基础上,去年着手解决了22万户城市居民自备井用户水源置换,解决了水质不合格和水压不足问题。郊区新建了23处集中供水工程,解决33.5万农民用水问题。去年全市城乡供水34.6亿方,保证了连续干旱条件
下的供水安全。
(三)统一节水管理,提高节水水平。水务局建立前,节水工作二元管理体制矛盾十分突出,我们把理顺节水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将两套各自为政、互相矛盾的节水管理系统整合为统一的管理系统,节水社会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重点进行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定额管理。对全市17690个社会单位实行定额管理,压缩10-15%的供水指标。对社会用水单位实行节水“六必须”管理,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加价1113万元。二是加强用水计量管理,主要取水口实现实时监测。全市42442眼机井,完成装表计量40735眼,装表率96%。农业用水计量管理是老大难,我们努力推进农业机井装表计量,农业机井装表率达到94%,今年已实施农业用水的准确计量,农业用水月统月报。全市“一井、一表、一卡、一号、一数”的管理要求也基本实现。三是再次提高水价,综合水价由4.0l元提高到5.04元。水价结构体现了抑制用水需要,引导节约用水,保障水企业正常运行,筹集水务发展资源的综合目的,水价体系更趋合理。四是制定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规划,确定了到2010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任务、措施。五是出台了《首都-北京市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今年5月份实施,实现了依法统一管理节水。去年新增节水1.2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