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全国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差
??长期的政企不分,使我国供水企业普遍机构臃肿,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由于水价与价值背离和原水成本日益提高,最终使我国供水企业呈全行业性亏损局面。在1993年供水企业进行财务和会计改革以来,这种亏损局面便更加清晰地暴露出来。据S.M.国际技术顾问公司统计,1996年中国整个供水行业只微赢利0.44亿元,净资产利润率仅0.1%。据报65%的水司有利润(551个城市中有359个有利润,不排除有虚报情况),平均每个自来水公司利润220
万元;33%的供水公司亏损,平均每个供水公司亏损470万元。这些亏损公司的效益很差,以至于几乎全部吞掉了赢利公司的净收益。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亏损局面还在逐年扩大。
1.2 我国供水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供水企业经济效益较差,以及近几年来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无力对供水企业进行投资,使供水企业严重缺乏技术更新和设施改造的资金,导致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在哈尔滨,1915年的日产水泵仍在运行。在沈阳,水司原拟借修路之机,对一条1958年建的石棉水泥管进行更新改造。可当预算后得知需要500万元资金时,竟因"囊中羞涩"而只好作罢。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直接导致我们的自来水水质与国际上产生较大差距,恶化了投资环境。
1.3 我国供水企业的规模偏小,数量偏多
??根据我国现行政府管制体制,供水行业的主要业务是由各地方政府的企业独家垄断经营的,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这就决定了这种垄断的性质是一种典型的行政性垄断,而不是基于自然垄断的经济性垄断。这种行政性垄断,使长期以来在供水行业积聚的庞大固定资产,广泛分布在条条块块的行政区划内几乎凝滞不动,成为不可调整、缺乏价值增值的死资本。我国供水企业形成了规模偏小、数量偏多、割地自守、缺乏竞争的现状。从宏观上看,整个供水行业呈现出企业组织的"小矮树"状态和条块分散化格局。作为自然垄断产业,我国供水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没有得到根本上的体现。中国的水工业企业集团仍处于萌芽状态。
??通过国内外水工业现状对比分析,我们已明显感触到我国供水行业急需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同时我们还发现,我国对供水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的目标,已经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水价改革、政企分离、建立"四自"企业之类,仅让政府"甩包袱"、企业不亏损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在更广的范围内,加大改革深度,为培育我国自己的民族水工业企业集团积极创造条件,以期在新的世纪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后者,对于政府管制政策的制定者们来说,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