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方面,“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另一方面,深化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水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城市市政公用行业,城市水业改革已经首当其冲。随着城市水业市场化的步步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广大的民众喝到干净的水,享受到更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从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关于中国城市水业改革的一组专题报道。
“中国城市水业改革在经历了市场开发、引入竞争两个阶段以后,已经进入以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张悦说。而在日前召开的2005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记者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城市水业市场化之“热”。
中国城市水业市场化的“三步走”
“整个水业的改革,应该说来自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对于投资资金的需求,来自于对效率提高和服务质量不断改善的要求,也来自于整个政府部门职能转变过程的体现。”张悦说。
政府的水业改革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解决投资不足问题,中国目前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市政设施建设的需求巨大;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城市政府在城市水业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因此具有不同的改革动机侧重。中央政府以提高效率为主要改革动机,而地方政府则以吸引投资为改革重点。
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水业对市场化的探索起于90年代末,目前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打破垄断,开放市场。2002年底,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城市水业改革以推进市场化为主要方向,以招商引资为起点,逐步规范扩大市场准入,打破区域的行业垄断。与此同时,不断改革水价,下大力气提高污水处理费,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水价形成机制。
第二个阶段,引入竞争,特许经营。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于2004年5月开始实施,要求建立比较规范的包括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在内的特许经营制度,把特许经营作为一种主要的模式,在中国水业改革里实践应用。在价格方面,提出了全成本价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