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完成建设部委托的《城市水业市场化》的专题研究,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态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带领的课题组走访了深圳、上海、北京、西安、重庆等地,通过针对水业市场化问题的专门调研,他们感受到,现在水行业里的市场化是没有规划的,或者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概括起来共存在六个误区:
一是投资形式的误区。很多人认为,市场化以后政府对水业的投资要退出,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市场化讲究投资多元化,并不是要政府退出。实际上在这个结构中,政府永远是有一个角色的,是引导性的、补贴性的。
二是市场化一蹴而就的误区。市场化是一个系统,从政策环境、金融支持,到政府监管,到企业主体的良性参与,再到公众意识的有利监督,整个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统规划逐步推进。整个市场化的过程应该有一个充分的、统一的规划。
三是政府角色的误区。市场化之后并不意味着政府甩掉了水业的包袱,而是担负了更加严格监管的责任,是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的职责将包括规划制定、价格监管以及行业水质、服务等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监督。市场化程度越高,监管就越重要。市场化需要以更科学严格的监管来化解无限制的利益追求,没有严格监管的市场化对水业发展更加有害。实际上盲目的市场化比原来那种计划管理带来的危害会更大。
四是认识误区。现在推进市场化鼓励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的进入,但是这不意味着市场化就等于民营化和国际化。实际上市场化以后,国有资本在里面的角色会很重,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是一个主角。有民营企业认为,BOT是民间的一种金融运作方式,很奇怪为什么现在国有上市公司也用BOT,觉得这是把BOT曲解了,其实这纯粹是认识误区。BOT只是一种操作方式而已。
五是国际化的误区。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WTO条款要求中国开放水业,而相反现在我们的开放程度超过了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我们不是反对国际化,国际化是要做的,但水业市场化不等同于国际化。
六是目标的误区。投资和建设不是市场化的根本目的,而是阶段目标。市场化不仅要关注水业的投资建设单元,更应该关注稳定安全和高效率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