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水危机 |
时间:2007-09-30 来源: 作者:何伊凡 |
|
|
|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教育改革与医疗改革最初的落实中,地方政府同样雄心勃勃,主导着改革的目标、走向,但是,对流程和效果的监管却不约而同缺位。当没有监督的政府公权与疯狂逐利的资本结合,成本就成了一个可以无限吸纳的黑洞。而这些领域都以大投资、长周期为特征,隐患往往在十数年内慢慢发芽,只有当潜藏的隐患同时在某一项目上集中爆发时,“公用”才仿佛在一夜之间变为“公敌”。近期,国家药监局高层腐败案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水务市场溢价收购仅仅是一个苗头,将有越来越多争夺资源的故事发生。耐人寻味的是,在水务市场中,外资巨头表现得格外强悍,他们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管理和经验上,在其身后,也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而其中不乏本土投资者。
而水是比能源更宝贵的战略产业,没有任何人能在这场游戏中仅以旁观者姿态出现。出发点无论如何正确,如果在过程中追求资产变现和“甩包袱”的欲望强烈,公众福祉仍将成为难以避免的牺牲品。
菲律宾曾有过教训。1998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将原来地方政府管理的水公司与外资合资,合资后,居民平均水费比合资前高出76%。这些外资公司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借口绕过政府监管部门,私自修改合同,单方面提高水价,引起骚乱,菲政府不得不在2002年12月花巨额代价收回股权,终止合资。同样情况也曾出现在加拿大、南美。
2005年10月10日,兰州一些普通居民开始听闻水价调整的消息,兰州市供水集团要求将现行平均每吨0.9元的水价调整到1.59元,当天举行了价格听证会。“因为考虑到民意”,此后不久,水价正式调整到每吨1.45元,涨幅为60%,在次年元旦开始执行。2005年12月,兰州市政府决定将兰州供水集团部分股权对外转让,以吸引来自全球的投资者,该项目被兰州政府定义为“2006年公用行业国企改革资产重组重点项目”。
从水价调整到股权转让中间仅仅间隔约2个月,让人难免不怀疑其中的微妙关系。的确,公用设施与服务的成本很难迅速厘清。以水务为例,公众视野中其通常仅与水龙头有关,实际上,水龙头的背后包括原水、输水、净水、供水、售水、排水、污水治理、中水回用以及相关管网建设与维护、设备生产等环节,由这一系列复杂节点构成了产业价值链。
实际上,在多数发达国家,政府仍然不可推卸地成为公用事业投资主体,保持着前期建设、维修义务以及国家控股的权力,或是强化监管授权过程的控制,而往往越是落后的国家才越热衷于一卖了之。
当前的“水务之争”,并非仅仅是中、外资之争,而是公众意志和政府意志,程序公平与取向公平,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博弈,水务能成为不留隐痛的公用事业改革新样本吗?也许现在还有机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