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高价竞购的争夺中,威立雅屡屡抢得头筹,且其在5年前就以超过净资产3倍的价格收购了上海浦东自来水公司五成股权。其首席执行官弗雷罗特曾表示,未来10年,威立雅水务全球业务量将实现翻一番,其中,中国市场业务在其全球业务的比重将占到10%。
而另一家外资公司中法水务到目前也以高出国内水务公司的价格获得了南昌、中山、常熟等城市20多个项目的特许经营权。
直到上个月,外资水务公司在华的业务扩张还在持续。
公共产品供应为何要市场化
面对外资高价竞购,市民们担心之余发出疑问:水,作为一种自然垄断性资源,一直由政府垄断,为什么要卖,而且为什么不卖给国内的水务公司。
对于为什么要卖的问题,业内水务专家认为,水作为全民公益性产业,国家一直在亏本经营,对于水的开发投入远远大于水费的收入。但是,由于相关政策的原因,一些水务公司的收益却在逐渐高涨。
国内有关水务专家出具的形势报告也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供水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平均递增18.2%,面临的还有超过300亿元的陈旧供水设施需要更新改造。如果再加上采用深度处理对工艺升级换代的压力,供水投资缺口将更大。
据S.M.国际技术顾问公司统计,1996年中国整个供水行业只微赢利0.44亿元,净资产利润率仅为0.1%。33%的供水公司亏损,平均每个供水公司亏损470万元。另一方面,供水企业却拥有巨额存量资产(2000年底,累计用于城市供水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已达1217.1亿元),颇有“坐拥金山,行将饿毙”之态。
2006年,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张悦谈到未来5年中国水务市场总投资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时,算了一笔账:污水处理领域大约有3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而城镇管网和供水设施改造大约需要10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规模。同时,以解决城镇水资源紧缺为目的的调水工程也是一项相当大的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