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万亿元人民币的水务市场规模,“这只是专家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估算,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市场相当庞大”。张悦说,今后5年,中国将研究相关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和境外资金进入中国水务领域。
“国家可以拨款教育、养老,难道就不能拨款给水务吗?”有市民疑惑。
对此,天则经济研究所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研究员余晖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地方政府缺少维护水资源的服务资金,一方面有可能是地方政府在追求GDP的增长。“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慎重的。”余晖说。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一名工作人员认为,由于国内对市场化概念理解的偏颇,使得中国水务在市场化改革途中,国内水务公司和外资水务公司没有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就已经外资入股的案例分析,外资公司并没有将竞标价的全部投入进来,而是前期投入了很小一部分就开始收益。同时也没带来中国想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外资公司的技术、管理还比不上国内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水务引入外资显得有些盲目。
余晖却认为,这不是盲目的问题,是中国一向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思路有问题。
高价竞购背后的利润空间
据不完全资料统计,迄今为止,由外资参与直接经营的国内自来水厂已逾50家。为何有如此多的外资公司愿意入股国内自来水公司,他们究竟看中了什么?为何外资情愿高价竞购?
“他们投资额度高出两至三倍的原因是看中了中国水务市场的利润。”刘维新告诉记者,水务市场具有风险低、回报稳定、利润相对较高的特点,这是吸引外资争相持股的原因。如果外资在某个城市抓住主动权后,提高水价是必然的事。而提高水价的同时,外资的收益额度将出现递增,直接的后果便是市民多掏钱。
余晖则认为,从以往的外资并购案例看,外资入股后水价上涨是必然的,价格可能会高出以往上涨的幅度。但是不会出现无节制的上涨,因为当地政府有监管权,水没有改变公益的性质。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会长邵益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认为,目前有关城市用水定价问题也是他们瞅中的一点,因为这个条例尚待规范。邵益生称,目前指导自来水等水务产品定价的仅是1998年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的一个“规定”性文件,内容对水务产品定价主要采取“净资产回报率法”。
“其中规定自来水利润不高于其净资产回报率的6%至12%。”邵益生表示,以前内地水务市场参与者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民营资本两类主体。政府拥有的供水企业要求回报率低,一般在6%左右,民营企业的产品最高利润不超过净资产的12%。
由于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普遍资产规模较小,其按照净资产回报率的方法定价,水产品价格不会太高。而资产规模雄厚的外资水务巨头收购当地企业之后,情况会变得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