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工作。
当人口较少、经济还不很发达时,水曾经被认为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地暴露出来,而且在一些地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了出来,并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首先,搞清楚水资源承载能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流域或区域内,其拥有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内,就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经济社会发展超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就失去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就会造成生态的破坏,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在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要认真算一算水资源账,在此基础上确定城市发展规划、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农业种植结构,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城乡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在算水资源账时一定要算够生态用水,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
其次,必须看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的对策措施。如: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国策;要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搞好江河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无论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还是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都要加强节约用水;通过节约用水,减少无效用水需求,减轻供水压力,减少污水排放,减轻污水处理的费用;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理论上,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与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供水管理”就是通过增加供水来满足需水的增长要求,过去水利工作主要研究如何修建水利工程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而不问这种要求是否合理,往往导致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需水管理”是依据已有的水资源条件,通过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来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它把水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消除水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现象,提高宏观和微观的用水效率,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这些重要思路和政策措施在实践中正在得到贯彻落实。从全国水资源宏观配置的角度出发,提出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农业生产的用水需求,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首都21世纪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把节水、水资源保护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南水北调工程,把北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作为工程规划的依据和理论基础,也就是认真分析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并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要求,在首先做好节水、治污和环保规划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确定调水工程的实施方案。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