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创建节水型社会 >> 

节水型农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时间:2006-12-26 来源: 作者:



三、节水型农业发展方向
    (一)加强灌区技术改造,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l)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特点确定灌区发展方向:在水源充沛地区,以提高输水效率,不断改进灌水技术,保证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实现高产稳产在缺水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和最大效益。
    (2)目前应从搞好渠道防渗、建筑物的维护和更新以及田间工程配套人手进行灌区工程的技术改造:这是实现安全输水,减少损失,用好水,浇好地的工程基础。从近年来国内外情况看,灌溉渠系实现管道化已成为各国灌区工程技术改造的主趋势。
    原苏联在1965年以前,重工轻农,98%的灌溉渠道是土渠,加之无偿供水,农田普遍存在过量灌水,致使排水不良,盐渍化土壤逐年增加。据1988年统计,全国盐渍化面积约占总耕地的20%。1985年以后,政府采取了工农并重的政策,使灌溉面积和管道输水面积均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又规定新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需达0.9,促使实现管道化。
    日本于6O年代初,先在旱地灌溉系统中采用管道代替明渠,并在短短的十年间就得到了普及。70年代末,又开始用大型管道代替干渠,到1985年,新建灌溉渠系的50%以上都实现了管道化。
   (3)加强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水种植,合理配水、水肥结合、综合调控的节水型种植结构及相应的节水栽培技术,使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生物节水有机结合,以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二)在缺水地区应优先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在缺水地区尤其是山丘地区发展常规灌溉不仅受水资源的限制,而且地形复杂,工程艰巨,田间工程和平整土地投入大,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既可以节省田间工程建设、平整土地的投入,节水增产,减少亩均水源工程费用,又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如山西省阳城县大李村针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土地破碎、土层薄的特点发展滴灌。自1985年以来,452亩滴灌示范区年均灌溉定额130m3/亩,比畦灌减少121.2m3/亩;滴灌地亩产值721.7元,比畦灌增加15%左右。
在先进国家,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已成为灌溉发展的主流。据统计,全世界喷灌面积1937年仅为150万亩,1987年已达3亿亩,年增长率 l1.4% l全世界微灌面积1981年为666万亩,1991年达2653.5万亩,十年间增长了3.3倍。据国内外发展情况看,喷灌、微灌技术的发展趋向是:①朝低压节能型发展;②喷灌、微灌相互借鉴,共同发展;②积极开展多目标利用 ;④设备性能得以不断完善、提高;⑥产品日趋标准化、系列化;⑥运行管理自动化。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5 6 >>] 下一页 共6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节水型农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