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水型农业发展现状
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初露端倪,从那时起,有关科研单位和高校就开始进行各种单项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到80年代,随着对节水型农业内涵认识的不断加深,其研究工作也逐渐深入。
在理论研究方面,水利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原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华北地区各省市的有关水利科研单位对华北地区的节水灌溉制度、土壤水调节利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潜力进行了研究,依据华北地区的区域条件、自然规律及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农业节水框架和边效比概念;建立了农作物产量与水分关系的递推模型,并与优化技术相结合;完成了华北各分区不同频率年主要农作物的节水灌溉制度,提出了不同分区多种作物的经济需水量数值。对土壤水的调节利用研究表明,充分利用土壤的调节能力,浇关健水,减少灌溉次数,结合松士、覆盖、增肥等措施,可减少冬小麦生长期灌水量10%一15%。在试验基础上运用土壤水动力学及水眼盐运动规律,建立了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水调节模型及田间土壤墒情检测预报方法。这些研究成果为合理开发利用华北地区水资源和农业节水提供了重要依据。“七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在山东禹城采用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进行农田蒸发观测试验,取得了大量的资料和成果,为深入评价各种测定农田蒸发的技术和方法,为研究各种农田蒸发耗水规律和作物需水量提供了依据,使我国的农田蒸发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在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方面,农田灌溉研究所和有关科研单位对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以及地面灌水技术改进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且已在较大面积上推广应用,目前,华北地区低压管道灌溉面积已达3000多万亩,喷灌、微灌,约450万亩。为了尽可能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有的科研单位已注意到向综合节水技术方面发展,根据不同类型区的自然特点,将行之有效的节水型农业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综合节水技术体系用于农业生产,并获得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七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了9个专业所,在河南省商丘试区开展了节水型农业综合技术体系研究,从水资源开发利用、输水配水、田间灌水技术、灌溉制度、农业栽培等各个环节探讨节水潜力,通过研究,初步形成了采用中骨料机井、低压管道输水、膜上灌、节水灌溉制度、选育抗旱品种、培肥改土、施用保水剂等成套综合节水技术,实施结果,可节水25%,增产10%。在用水管理方面,利用系统分析技术管理用水等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农田灌溉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在人民胜利渠灌区尝试,将最优化技术和微机手段应用于制定灌水方案和配水方案。在山西省利民灌区探讨了多种灌溉水源联合利用的优化调度管理模式,实施结果,灌溉水的渠系有效系数由0.64提高到0.74。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