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指导方针。国务院对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近期工作重点。水利部就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作出相应的安排,并强调指出: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抓住战略机遇,力争节水型社会建设走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前列。这些精神和部署已把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上认识,提到各级政府和部门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抓落实,这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强劲动力。最近我到都江堰、成都市调研,所见所闻引发了我对都江堰供水区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都江堰的巨大贡献
都江堰历史悠久,治水科学,效益宏大,长盛不衰,不仅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以其功能、综合效益的持续发挥和扩大而闻名遐迩,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不愧为光辉的典范。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长戈派拉克瑞斯南考察都江堰后指出:这是一个世界上其他地方都见不到的典范。这项工程为本地区人民、中国的南方及整个中国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从更广泛的影响来看,也是对人类的贡献。都江堰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科学治水,引领后人
都江堰遵循自然规律,符合人水和谐的理念,以“天人合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理,布置无坝引水枢纽。调节水流的“鱼嘴”分流工程,控制流量的“宝瓶口”引水工程,以及泄洪排沙的“飞沙堰”工程,三位一体,“道法自然”。坚持岁修制度,按照“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科学维护管理,保证都江堰健康长寿,永续利用。都江堰的建设与运用,成功跨越了2260余年的历史,其功效与时俱增,尽管历经了人与自然的依存、开发、掠夺、和谐的各个阶段,其与环境相得益彰,与自然和谐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相承的优越性日益突出。其人水和谐的理念,科学治水的原理,维护管理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正引领着水利人学习借鉴,并发扬光大。
2.“水旱从人”,“沃野千里”
都江堰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都江堰已成为实灌面积67.3万公顷的特大型灌区,不仅满足了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用水的需要,而且为灌区的工业发展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防洪、发电、供水、水产养殖、生态保护、旅游等综合服务。都江堰供水区人口已占全省总人口的27.5%,保灌面积占全省的30%,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28.3%,工业产值占全省的44.6%,农业产值占30%。尤其是拥有上千万人口的成都市,70%的农田灌溉、90%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都靠都江堰提供,都江堰是成都市的生命线。2000多年来,都江堰与成都休戚相关,荣衰与共。可以说,都江堰孕育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五谷丰登的成都平原,都江堰造就了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天府之国”。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