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其它专题 >> 创建节水型社会 >>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实现途径

时间:2006-12-26 来源: 作者:

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15年将是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总的考虑是:

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万元GDP用水量年均降低6%以上;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73立方米降到115立方米以下;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力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零增长,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建立三大体系。

1)建立以用水权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管理制度,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水权分配、转让和管理制度,科学的水价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者付费制度,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等。

2)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

      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科学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实现从“以需水能力定供水能力”到“以供水能力定经济结构”的转变。

3)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开发与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材料、设施,建设生产、生活节水工程,加强非传统水源开发工程的建设。

4、共同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用户,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第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中央制定原则,地方负责落实。一是要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健全水资源节约责任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是要制定规划,抓好试点,分步推进。编制好《“十一五”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继续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到2010年,初步建成一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和示范区。三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制定完善标准,对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与整改要求;实行阶梯制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收费制度,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四是要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包括农业节水灌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流域水量分配控制性工程等节水型社会建设硬件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与前期工作、制度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软件方面的财政支持,鼓励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节水型社会建设。

上一页 页码:[<< 1 ...5 6 7 8 9 >>] 下一页 共9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节水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实现途径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