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
时间:2006-12-04 来源: 作者:
(二)不同开发区雨水利用技术
1、大面积商业开发区雨水利用技术
德国联邦和各州有关法律不但规定了受到污染的降水径流必须经处理达标排放,还规定新建或改建开发区必须考虑雨水利用系统,且规定考虑了雨水利用,可减免雨水排放费。因此,开发商在进行开发区规划、建设或改造时,均将雨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考虑,尤其在大面积商业开发区建设时,更是结合开发区水资源实际,因地制宜,将雨水利用作为提升开发区品位的组成部分。考察期间,考察团访问了3处成功的范例。
(1) 柏林坡斯坦广场(Potsdamer
Platz)
坡斯坦广场是东西德统一后开发兴建的欧洲最大的商业区,总投资约为80亿德国马克,日本索尼、德国奔驰汽车等世界知名公司均在此建有中心或办公总部。由于柏林市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因此要求商业区建成后既不能增长地下水的补给量,也不能增加雨水排放量。为此,开发商对雨水利用采用了如下方案:对适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全部建成绿色屋顶,利用绿地的滞蓄作用滞蓄雨水,一方面延缓径流的产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发,起到增加空气湿度、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对不宜建设绿地的屋顶,将屋顶雨水通过雨漏管经除去前期径流和过滤后引入地面蓄水池,构造水景观。水景观与位于楼寓地下室的泵站相连,形成循环流动水流。泵站前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若水流水质不能满足要求时,要先进入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再循环系统;若水流水质满足要求,则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水景观由3部分组成,一是涌泉状的水循环系统出口,若隐若现于水生植物之中;二是两个面积为1.3万平方米的地面蓄水池,池内水面有鸳鸯戏水,水中有金鱼游动,路径此处的游人无不留恋顿足;阶梯状瀑布上游与蓄水池相连,下游与泵站相连,形成循环系统。
(2) 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
慕尼黑国际展览中心也是近年来德国投资较大的又一建筑工程,总投资约2.3亿德国马克,是在原慕尼黑机场搬迁后而改建的。由于展览中心是人员流动频繁之地,因此,这里雨水利用的总体思路是先用于构造水景观,多余雨水用于回灌地下水。为此,设计将展览大厅屋顶的雨水收集至总库容为2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经泵站输送至水面近2.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内。湖内设高大喷泉,湖周围种植水生植物,水鸟在湖面飞翔,与高大的展览厅群交相辉映,更显现出展览中心的气派与辉煌。蓄水池的设计标准为5年一遇。标准内降水可满足景观用水要求,超标准降水将溢流至地面入渗系统,入渗回灌地下水。
(3) 慕尼黑新机场
慕尼黑新机场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于1992年由现国际展览中心处搬迁至此。由于机场建设前为农田,地下水位埋藏较浅,因此,要求机场建设不能破坏原水量及水质平衡系统。为此,机场范围内屋顶的雨水收集后通过管道排入下游排水系统,跑道、停车场及机动车道上的雨水收集后进入雨水处理系统处理后排入排水系统。为不截断上游来水的通道,在各机场建筑物基础之下修建了排水管道系统,保证了上游地下水流可顺利穿越机场建筑物。同时跑道与滑行道间修建地下渗水系统,以保证降水的快速入渗。
上一页
页码:[<< 1 2 3 4 >>]
下一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