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水安全与应急管理论坛主要围绕我国南北不同城市水源水质存在的现实问题及预警策略、城市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体系、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等议题展开。
论坛于8月28日下午在国家会议中心307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占生教授、张晓健教授,威立雅水务亚太区技术经理Maria
PRADOS女士、深圳市水务集团总工程师及教授级高工张金松等8位专家、学者发表了精彩演讲。论坛由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志琪女士主持。
我国南北不同水源水质特点及预警策略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源水质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水源的预警方式不一样,选择的水质监测指标也不一样。
据深圳市水务集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张金松介绍,我国南方地区,包括武汉、成都、南宁、福州、深圳等城市的水源均具有浊度低和藻类含量高的共性,因此,他们在东湖泵站水源预警监测站建立了叶绿素在线检测。这是国内第一家集生物毒性检测和理化指标于一体的水源在线监控系统。
而北京的水源监测则采取了建立3道防线的做法,第一道防线是密云水库的监测,第二道防线是在取水口监测,第三道防线是在水厂进水口监测。三道防线中监测的指标各不相同,比如在密云水库主要是控制污染,在取水口主要是对综合性指标的监控。据北京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顾军农介绍,目前实现水质突变预警主要有3种方式——指标预警、统计预警和模型预警,北京市供水水源主要通过前两种预警来实现。他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建立多水源的供水模式。当面对水源水质恶化或突发事件、净水工艺又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情况时,可采取水源切换的措施。”
针对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存在的各类问题,中国环境科学院水所所长、研究员郑丙辉呼吁,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落实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措施,加强水源地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及污染源治理工作。
城市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体系
当前水源水质中,除了泥沙、胶体外,还增加了氨氮、有机污染物等,因此,水处理技术的要求也进一步严格。
针对南方水质存在的问题,2002年12月,“南方地区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课题启动。据张金松介绍,目前他们已形成了适合南方水源水质特点的水源改善——厂内净化——安全输配的全过程集成技术体系,可通过目标污染物控制和供水系统运行安全来实现饮水安全保障总目标。他们建立了差异化的集成技术应用体系,即以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为核心的示范技术的系统集成、以常规工艺多重强化为核心的适用技术的系统集成和以膜滤为核心的储备技术集成。
据上海市城投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乐林生介绍,“十一五”期间,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思路和规划是“共同水源,资源共享,人才集中,优势互补”,在水源调配、水源保护、处理工艺、安全输配、联动应急、管理体系六大方面运用一系列的技术及保障体系来保障城市饮水安全。此外,上海市在“十一五”期间还将采取开辟青草河水源地,形成“两江并举,多库联动,量足质优,安全可靠”的水源地供水格局,全面实现中心城市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水质安全监控网络和预警平台等一系列保障技术体系来实现城市供水安全。
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
据曾多次担任处理水污染事故技术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张晓健教授介绍,城市供水应急处理技术的原则是处理效果显著、能快速实施,目前共有6类应急处理技术。一是应对可吸附的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吸附技术,通过投加粉末活性炭进行。二是应对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的化学沉淀技术,主要是通过调整水的PH值来实现。三是应对还原性污染物的化学氧化技术,增加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氯等,但要适量。四是应对微生物污染的强化消毒技术,首选氯为消毒剂。五是应对挥发性污染物的曝气吹脱技术。六是应对高藻水及其特征污染物的综合处理技术。
正如威立雅水务亚太区技术经理Maria
PRADOS女士在论坛上指出的,保障饮用水供给安全的主要步骤可以分为3步走:水源多元化——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建立危机管理预案,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预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