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阀门控制和分割测试区域。关闭阀门1、2、3、6、7共5个阀门,区域内用水只能经过流量计进入管网。
(2)流量监测。记录各个时段的流量,观察区域内用水或漏水的变化。
(3)流量分析。分析连续记录的流量数据,与合理的夜间最小流量作比较。如果有相对较大的夜间流量,就可以初步判断存在暗漏。先关闭距离流量计最远的阀门5,再关闭阀门4
,每一次关闭阀门时,记录流量计数据。流量下降比较突然时,说明有漏损的管段正好被关闭了,这段管道将重点检查。
(4)检漏。在怀疑有漏损的管段上确定漏点,开挖修理。管段1~6(350m)因为管龄较长,漏损严重,后来全部更换了管道。
前3个步骤是通过区域性的流量检测,了解供水管网的工作状况,评价区域漏损。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检漏、维修计划。在管网中实行区域漏损评价和主动检漏,与被动检漏相比,虽然多耗费一定的资金,但更有利于保障供水和及时维修。表2指出了漏点大小、漏损时间和漏损量三者的关系,也可用于计算检漏所挽回的经济损失。
表2 漏点、漏损时间和漏损量关系表
漏点直径/mm |
漏损量/L/min |
1.0 |
0.75 |
2.0 |
2.43 |
3.0 |
6.28 |
4.0 |
11.40 |
5.0 |
17.17 |
6.0 |
23.10 |
7.0 |
30.26 |
注:表中数据仅用于0.30MPa的管网压力下。管网压力不同时,要进行修正。管网压力为0.20MPa时,表中数据修正为81%;0.40MPa时,修正为116%;0.50MPa时,修正为130%。
在管网压力不变时,漏损量取决于漏点大小和漏损时间的长短。管网发生漏损是不可避免的,漏损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加强漏损控制的目的就是尽早发现漏点,减少漏点的漏损时间,降低漏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