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施严重不足与重复建设并存。随着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快速提高和人口的迅速集聚,城镇污水产生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受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制约,目前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污水肆意排放现象普遍,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对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均带来了一定的威胁。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约为46%,县城污水处理率约为11%,乡镇一级不超过1%,乡村几乎是空白。与此同时,受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的制约,目前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独立设置,很难与周边的大中城市或相邻城镇进行统一协调考虑,从而难以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共享共用和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这种自成体系的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但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且未能形成合理的建设规模,降低了设施运行效率和工程投资效益。
——经济适用技术开发应用滞后。现阶段,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工艺技术路线选择上,大多仍采用与大、中城市污水处理类似的传统工艺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处理工艺,而针对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管理水平、污水水量水质特点、地形地势条件等具体特点的经济适用型处理工艺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仍较为滞后,这一方面导致工程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加剧了小城镇原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状况;另一方面,增加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与维护管理难度,不利于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处理效益的充分发挥。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运行管理能力薄弱。针对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问题,按照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最低设置级别是县级政府,小城镇不设专门的建设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而县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是县城,难以顾及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因此,一方面因小城镇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缺乏相应的管理机构,而造成设施建设滞后和建设无序等问题;同时,个别已经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小城镇,因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运行经费,导致设施正常运行维护管理困难,难以实现按照预期的设计要求对小城镇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
小城镇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选择
——小城镇污水特点与处理技术要求。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发展速度很快,随着小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污水产生量迅速提高。但与大、中城市相比较,小城镇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占50%以上),污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特别是一些小城镇排水系统不完善,大多采用明渠排水,雨水和地下水入渗现象严重,降低了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污水水量、水质都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时间不均匀性和水质不稳定性。
针对我国小城镇污水产生特点及小城镇自身经济发展特性,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既不能完全照搬目前在大、中城市中广泛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也不能完全采用村庄居民点的污水处理方式,而必须按照经济、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进行选择。具体地说,即适宜小城镇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应基建投资省、运行费用低、节能降耗明显;处理工艺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去除效率高;处理工艺简便易行、运行稳定、维护管理方便,利用当地小城镇现有的技术与管理力量就能满足设施正常运行的需要;处理工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较好地适应现阶段达标处理排放要求与将来考虑进行再生利用需要的变化等。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水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指定网站 国际水协会中国委员会工作网站
全国中长期科技发展十六项专项之一、中国十六大中长期重点专项 - 中国水体污染防治重大专项发布网站
技术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8982号-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城科会办公楼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权所有: 水世界-中国城镇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