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时间:2007-05-22 来源: 作者:


1前言
    焦化废水是一种高浓度的毒性工业废水,其水质成分十分复杂,其中以酚类为主,约占总体的70%,而苯酚又占酚类的40%。此外,还含有多种多环芳香烃和杂环类有机物化合物,如苯、萘、菲、蒽、吡啶、苯并芘、喹啉、异喹啉、吲哚、联苯、咔唑、咪唑、吡咯、荧蒽、芴,等。这些物质大多有毒且难于降解,其中一些还是直接或间接的强致癌物[1]。焦化废水治理一直是个国际性难题,也是国内废水治理的重点。

焦化废水的处理一般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生物法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尤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无害化,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处理容量大,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废水治理技术。由于微生物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环境系统的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异样性,为此,国内外研究者对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发展。
2 生物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2.1 普通活性污泥法
   
作为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在水污染治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炼钢、焦化、煤气等诸多的行业工业废水的主要治理方法。
   
活性污泥法虽然具有运行维护简单、处理量大等优点,但其占地面积大,对一些小型的企业不太适用。特别是在焦化废水的处理中,由于焦化废水水质成分复杂,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使活性污泥中的某些微生物丧失活性,现在国内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废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处理后废水的氨氮和COD两项污染物超标。
2.2 生物流化床
   
生物流化床处理污水的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国内对生物流化床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2~3]。生物流化床是以砂、焦炭、活性炭这类颗粒材料为载体,水流自下向上流动,使载体处于流化状态。在载体表面生长、附着生物膜,载体粒径一般为1.02.0mm。生物流化床既有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的高效率,又有生物膜法承受负荷变化冲击的双重优点,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Paul等人[4]用流化床反应器(FBR)对加拿大Algome钢厂焦化废水的应用处理进行了研究,其中废水流量403/h,含酚质量浓度为1000mg/L,并加入等量的稀释水以控制水温。2周后,流化床反应器出水中酚的去除率达99%5周后,硫氰酸盐的质量浓度降至5mg/L以下。
耿艳楼等[5]采用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流程,以生物膜作为厌氧、缺氧反应器,循环式生物流化床作为好氧反应器进行了焦化废水治理中试应用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水CODCr浓度小于1200mg/L,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44h时,出水CODCr小于250mg/L;较高的进水NH3-N浓度可严重影响NH3-N去除,但对CODCr去除几乎无影响。
2.3 固定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它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将游离的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使其保持活性反复利用,有针对性地处理含有难降解有毒的废水的方法。最初主要用于工业微生物发酵生产,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于废水处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具有微生物密集度高,反应迅速,耐毒害能力强,微生物流失少,产生的污泥量小等诸多优点。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主要有结合固定法(吸附法)、交联固定化、包埋固定化等几种方法[6]

结合固定法是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将微生物附着在特定的载体上。该方法操作简单,对微生物的活性影响很小,但是载体上能负载的微生物的数量有限。

交联固定法是通过两个以上官能团的试剂直接与微生物表面的反应基团进行交联,形成共价健来固定微生物,此法化学反应激烈,对微生物的活性影响较大,且大多数交联剂的价格昂贵,故不常使用。

包埋固定法是使微生物扩散进入多孔性载体内部,或利用高聚物在形成凝胶时将微生物包埋在其内部。该法操作简单,对微生物活性影响小,制作的固定化微生物球的强度高,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固定化方法。包埋法又可分为高分子合成包埋、离子网络包埋及沉淀包埋。
吴立波[7]等人以喹啉为唯一碳源,从首都钢铁公司焦化厂回收车间曝气池的样水中培育高效降解菌,使其附着在陶粒载体上,然后在以活性污泥处理焦化废水时,比较了投加高效菌和投加附着高效菌的陶粒两种情况的生物降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投加降解喹啉高效菌强化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废水时,若只投加悬浮相菌种,泥龄降低时,反应器高效活性丧失。如果投加附着有高效菌种的陶粒构成复合反应器,由于附着相菌种活性只是受反应器内基质环境变化的影响,与泥龄变化无关,因此在泥龄较低时,仍能保持一定的高效降解活性。
刘和[8]等人将采集的活性污泥经苯酚驯化成功后,参照陈敏等人[9]的方法加以改进,采用聚乙烯醇-活性炭核包埋法进行微生物固定化。由于此法加入了粉末活性炭,因而兼具包埋法和吸附法的优点。实验中处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焦化厂含酚废水,试验结果显示:废水:对于苯酚浓度为2148.0mg/LCOD10828.8mg/L的高浓度含酚废水,经24h处理后,对苯酚及COD去除率分别为50.1%38.7%;对于苯酚浓度为180.7mg/LCOD947mg/L左右的一般浓度混合含酚废水,经6h处理后对苯酚及COD去除率分别为89.1%84.6%,而活性污泥法分别为76.6%75.0%。固定化微生物法的COD去除率在废水COD1500mg/L时保持稳定,而活性污泥法在COD1000mg/L时保持稳定。固定化微生物法在处理时间及浓度两方面均优于活性污泥法。

韩立平[10]等人,从处理焦化废水的A/O工艺曝气池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能利用喹啉作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的细菌,经鉴定为皮氏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ickettii)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采用PVA-硼酸-纱布复合载体法包埋固定了该菌,得到的固定化细胞纱布片强度好、不粘附、密度适中。实验表明,固定化细胞具有耐毒性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长期重复利用等优点,将其用于反应器规模的喹啉废水的处理或结合生物强化技术来修复受喹啉污染的土壤有很大潜力。

黄霞[11]等人,针对焦化废水中三种难降解有机物喹啉、异喹啉、吡啶筛选了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通过无纺纱布-PVA复合载体对优势进行包埋固定,固定后的优势菌种降解效率提高,经过其8h的处理后,可将相应的喹啉、异喹啉、吡啶降解90%以上。
2.4 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的方法。投入的菌种与底质之间的作用主要包括直接作用和共代谢作用。由于它能在不增加现有的水处理设备的前提下,提高其水处理的范围和能力,因此近年来在现代废水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结合目前我国焦化废水处理现状,将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普通生物处理中无疑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思路。

目前实施生物强化技术可通过如下3条途径:投加有效降解的微生物;优化现有处理系统的营养供给添加基质(底物)类似物来刺激微生物生物生长或提高其活力;投加遗传工程菌(GEM)。

李日强,王翠红[12]等从某焦化厂生化站曝气池的活性污泥和除油池的油泥中培育分离出7株降解苯酚和8株降解氰化物细菌,通过分别对其降解能力的测定,发现了几株高效的解酚,降氰菌种。当苯酚浓度为150mg/L,经6h处理后,0512菌株对苯酚的去除率达96.84%,当CN-浓度为25mg/L,经8h处理后,0501菌株对CN-的去除率达99.96%

白小平[13] 从普通变形杆菌BH、芽孢杆菌DC45、巨大芽孢杆菌F3、枯草芽孢杆菌DC424种脱色菌中,经驯化、筛选出普通变形杆菌BH、芽孢杆菌DC45两株降解苯酚、吲哚、吡啶、喹啉的优势菌。其中普通变形杆菌BH降解吡啶的适宜条件是:温度3045℃pH=78,投加适量Pb2+;芽孢杆菌DC45降解吲哚的适宜条件是:温度2050℃pH=68,投加适量Zn2+Fe2+。实验表明,芽孢杆菌DC45对吲哚去除效果好,最高去除率达83.9%;普通变形杆菌BH对吡啶的去除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最高去除率达77.7%

沈奇英[14]等用紫外线作为诱变剂,由燕化污水厂的活性污泥中驯化筛选得到的降酚菌株,好氧条件筛选出2种高效降酚微生物QH2QH3。实验发现,两种菌能有效的降解较为复杂的含酚废水,且QH2处理效果最佳。经紫外诱变的优势菌种能直接投加用于含酚废水处理。

王璟[15]等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武刚焦化厂处理焦化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2株萘降解菌WN1WN21株吡啶降解菌WB1,研究了投加高效菌种及微生物共代谢对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的增强作用,同时研究了高效菌种和共代谢初级基质组合协同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共代谢初级基质、Fe3+和高效菌种均能促进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提高焦化废水COD去除率,当3者协同作用时,效果最好。
2.5 生物脱氮
   
焦化废水生物脱氮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在加拿大开始实验室研究,80年代英国BSC公司首先投入工业应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焦化废水脱氮技术的研究,小试与工业性试验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果[`16]

生物脱氮是过程是一个两阶段的生物反应过程,第一阶段为硝化过程,是NH4+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氧化生成NO3—;第二阶段为反硝化过程,NH4+-N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以有机碳为能源,将NO3—还原成气态氮[17]。目前,大多数焦化厂采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或曝气时间大于24h的延时曝气法,起主要目的是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如酚、氰等。但采用此类处理工艺对废水中的氨、氮去除却不理想,很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8]

谭智等人[19],对传统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反硝化-硝化处理工段,实验结果表明,反硝化-硝化活性污泥法处理焦化废水的效果良好,当氨氮负荷为0.052kg NH3-N/kgMLSS·d时,NH3-N的去除率为98.70%;而氨氮负荷为0.076kg NH3-N/kgMLSS·d时,去除率为95.53%。负荷越低,氨氮的去除率越高。

彭党聪等人[20]通过半生产性试验,对焦化废水的生物脱氮除碳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相活性污泥A/O(缺氧/好氧)法可以同时将废水中的氨氮及有机物去除。实验中发现A/O系统对水质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定性,氨氮的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Youngno Kim [21]等采用厌氧-好氧(固定化)生物脱氮,同时去除CODSSNH3-N,结果发现在总停留时间为5.5h条件下,出水BODTN均小于10mg/L,而SS小于5mg/LSSBOD去除率均达到96%97%TN去除率达74%75%LiuJunXin [22]等研究发现采用厌氧-好氧生物脱氮可节省供氧量25%,碳源40%,总氮的去除率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工艺相比提高了10%

上一页 页码:[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更多关于 生物技术在焦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的资料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