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正在江苏考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了在宁举办的节能宣传周活动。他强调,要全民动员、常抓不懈,从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扎扎实实搞好能源节约,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是指“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20%、主要污染物总量下降10%。早在今年初的全国“两会”上,鉴于去年未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温家宝总理指出,“两个约束性指标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不能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此次曾培炎副总理在宁再次强调这一点,对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领会,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有些人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按照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个时间大约持续10年—15年。在这一阶段,原材料需求非常大,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能耗也会随之上升,完不成目标任务也是情有可原。
正确认识这个问题,需要把两个约束性指标放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量。
“十五”期间,我国的社会物质生产增量是过去20年的总和,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成倍增长,同时也带来惊人的能源需求增长以及环境污染的加重。而快速增长能否持续,取决于能源和环境能否支撑。两个约束性指标不是随意订的,它是我们没有退路的选择。
先看节能。“十一五”期间,如果按规划GDP年均增长7.5%,与“十五”末相比,就是增长43.6%,单位GDP能耗即使如期下降20%,总能耗还是上升的,只是升幅减少了。以绝对值计算,假如按照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规划目标,我国煤炭年消费量大约增加3亿吨;如果维持“十五”期间的能耗水平,煤炭消费量将净增近10亿吨,而目前我国煤炭每年总产量也仅20亿吨左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会刚性增长。2050年前后,如果我国的人口达到15亿,我们的能耗达到现在德国的水平,即人均年能耗4吨标准油,每年共需60亿吨标准油,而目前世界能源供给总量每年只有94亿吨标准油。
耗能还必然带来污染。不节能,不仅能源难以为继,环境也将不堪重负。
再看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是指年排放比过去少了,即每年的增量下降了,但加上污染存量,在相当一些地区,即使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人类给予积极的治理,污染的绝对值还将是逐年递增的,只是增长的速度慢了。当前,我国1/5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在这样的存量状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5年下降10%,也是一个底线了。
对江苏来说,实现这两个指标,不仅是中央的要求,更是我们立足省情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努力,江苏能耗水平已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2006年,我省在GDP增长14.9%的同时,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了3.8%和5.3%,成为全国完成总量减排任务的6个省(市)之一。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但正因为我们是经济大省,在全国节能减排大局中就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的GDP产值已达全国总量10%,工业更是占到15%,这么大的权重,如果我们的能耗下不来、减排目标不能如期实现,全国的节能减排任务也就难以完成。节能减排,是一个经济大省义不容辞的责任。
江苏是能耗大省,却是能源小省,发展所需的能源将近80%依靠省外、国外。到2020年,江苏的GDP产值还要翻两番,交通、建筑用能也将大幅度提高。有专家测算,要保障这样的发展需求,按现在的能耗水平,必须再增加一个大庆油田、一座三峡发电站、一个西气东输工程。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
江苏环境承载能力薄弱。江苏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环境资源“先天不足”。同时又地处长江、淮河、太湖三大流域下游,不少污染客水过境,防治污染的任务倍加艰巨。
为此,我省曾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二氧化硫和COD排污权交易的“买卖”。时过3年多,因为“容量”资源稀缺,每公斤二氧化硫和COD的“价格”涨了10多倍,而且还买不到。今年,我省又开始正式执行新的化工排污地方标准。其中,COD、氨氮、总磷3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均比现行国家标准提高了20%左右。
尽管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不少举措,但现实依然严峻。太湖蓝藻暴发就再次敲响警钟:沿着粗放发展的路走下去,不仅发展成了无源之水,就是我们的生存也将受到威胁。节能减排是江苏发展的唯一选择。
有人担心,“环保优先”、“节约优先”会影响到江苏发展的“率先”。事实上,在目前的能源环境约束条件下,我省要实现率先发展,必须由“耗能换取增长”、“环境换取增长”向“节能优化增长”、“环境优化增长”转变,追求消耗低、产出高的发展。一句话,只有“优先”,才能“率先”。
如果说,巨鹿之战时,项羽破釜沉舟,是自断退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则已是釜破舟沉,没了退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知难而进,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迎接挑战,打赢节能减排这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