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消亡20个天然湖泊 未来何处取水

时间:2009-12-09 来源:新华网 作者:魏梦佳 沈翀

据介绍,目前我国湖泊水资源管理体制呈现横向与纵向分割问题。在横向部门之间,湖泊水资源归属于交通、水利、环保、市政和林业等多个部门分工管理,各部门管理职责有明显的交叉与重合。而在纵向的上下级之间,流域管理机构与行政区之间协调性较差,这种多部门、多级管理体制使得管理职责不明晰、部门协调困难,最终导致管理的低效。

同时,专家认为,我国水资源管理还存在过程分割、忽视流域内水污染的全过程控制的问题。王浩说,传统的湖泊水资源管理主要是围绕着湖泊水体进行,即针对湖泊水体污染特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措施使之恢复目标水质,将工程和技术措施作为水资源保护的主要手段,却忽视了污染物在流域内的产生与输送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委员金相灿说,湖泊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过去我们总是将治理局限于湖泊本身,设法降低湖泊中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等,却没有系统地考虑到整个流域的治理,导致近年来我国治理湖泊耗资巨大但效果却不很理想。

资金匮乏也是湖泊治理中面临的一大难关。王浩认为,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国家对湖泊水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水价及污染收费也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不足,不能有效激励污染者进行可能的节水减污。“对于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湖泊水污染治理而言,资金匮乏是导致水污染治理设施,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与处理率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此外,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及政府与居民、农民与企业间的良好合作是湖泊水污染控制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而我国由于缺乏公众参与,湖泊水污染控制通常比较被动。

谈到湖泊治理,日本滋贺大学教授、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中村正久表示,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湖泊污染与河流污染不同,水体入湖后停留时间较长,湖泊内部也时常发生化学与物理变化,食物链复杂,因此要想彻底净化湖水,往往需要很长的修复时间,有的甚至需上百年时间治理,这也是湖泊难治的重要原因。

人人参与让湖泊休养生息

总结多年的治湖经验,为还民“一湖清水”,我国政府提出“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的湖泊保护与防治方略,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实现湖泊生态的修复与水质改善。一些业内专家也建议,逐步建立高效的流域管理体制,通过转变经济增长,全面实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重建退化湖泊生态系统。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会上表示,我国须在今后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源头控制污染;全面防治污染,加大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们要把江河湖泊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要赋予她人文关怀,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是中国历史上安邦兴国成功经验的理性升华,是种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周生贤说。

一些专家认为,治湖的关键还在于破解“九龙治水”的体制顽疾,必须建立高效的流域体制与法制体系,制定专门法律管理湖泊水资源,并构建系统的制度平台与空间。而且一旦科学制定湖泊治理方案,就应长期坚持下去,不能因领导换届而改变。

王浩说:“良好的体制环境对有效地集成湖泊流域管理非常必要。这要求在国家层面对不同管理部门的作用与职责进行清晰定义,以使各部门在法律上被认可并支持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环境改善行动。我国的湖泊水资源保护与污染控制的体制仍期待进一步的变革。”

同时,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治污,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治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既要大力改善湖泊本身的水体生态环境,也要注重绿色流域建设,加强全流域监管,截断污染源头。

我国还应逐步建立起稳定、可靠的治湖资金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会水循环中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构建新的融资机制,鼓励湖泊流域水污染控制方面私人资本进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同时,应制定合理的水价与污水处理费,为社会水循环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对消费者的用水与污染排放进行制约。

此外,要构建管理湖泊流域的公众参与体系。通过公共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意识,使公众能充分参与湖泊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并搭建湖泊管理现代化信息平台,方便政府管理部门和公众及时获得信息,形成全社会监督、管治湖泊合力。

上一页 页码:[<< 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