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面临枯水新危机 较浅洪道水深不足两米

时间:2009-12-10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此外,根据三峡工程运用调度方案,三峡水库每年从5月下旬开始集中泄水,增加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平均抬高0.62米至1.25米,而这一时段正值湖区梅雨季节,外湖水位高导致湖区堤垸内各类涵闸无法自排,排涝泵站扬程与运行时间增加,生产成本提高。

专家认为,洞庭湖进入“后三峡”时代后,其综合治理的思路也应相应进行调整,应尽量拓展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缓解不利影响。从目前看,“后三峡”时代洞庭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配置能力,尽管通过三峡调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洞庭湖的水荒,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洞庭湖区自身的工程性水利建设。

首先,在洞庭湖干旱特别严重的“三口”地区,有必要采取工程性措施补水。湖南省地质专家童潜明等人提出,通过在上荆江南岸建设水闸和渠道,可将长江水引入洞庭湖区。据他们测算,如果通过工程在9月至10月、11月至次年2月引进长江水80亿立方米,可灌溉洞庭湖区商品粮农田600万亩,泽润湿地近2000平方公里。

其次,由于连年干旱已逐渐成为洞庭湖区的常态,湖区各县市还应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重排涝、轻抗旱的传统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内湖和蓄洪垸洼地蓄水,并利用湖区密布的水网河系修建平原水库,在丰水期留蓄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利于枯水期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饮用水安全,还可补充湿地生态水量,实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据了解,目前湖南省已拟在藕池河东支的鲇鱼须河、藕池河中支陈家岭河、藕池河西支和松滋东支大湖口河等建设4处平原水库。这些水库建成后,高洪时可滞洪蓄水,枯水期可引江济湖。对洞庭湖北部可能发展为新的干旱走廊的地区则要加强垸内灌排体系建设,兴建一批提灌泵站等提水工程,在平原水库无法蓄满时为其供水。

第三,应高度重视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由于湖区水位下降,洞庭湖湿地已开始出现湿地生态逆向演化迹象,因此三峡工程应尽快实施生态调度,保证洞庭湖区河流湖泊生态最小需水,维持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流、湖泊和湿地的生态健康。

相关链接

洞庭湖概况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境内,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调蓄湖泊。洞庭湖南汇湖南湘、资、沅、澧四水,北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三口分泄的长江水,东接汩罗江和新墙河水,江河来水进入洞庭湖后经湖泊调蓄,由城陵矶注入长江。

洞庭湖现有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容积167亿立方米。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3000亿立方米,入湖合成洪峰多年平均值4万立方米每秒,出湖多年平均最大洪峰量为2.88万立方米每秒,洞庭湖多年平均消减洪峰约30%,为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洞庭湖有大小堤垸266个(其中万亩以上的堤垸156个),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及调蓄作用的主要性,划定了11个重点垸和24个蓄洪垸。洞庭湖一线堤防3471公里,保护着1000万亩耕地、约1008万人口。洞庭湖区人口密集,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社会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洞庭湖的历史变迁

洞庭湖及其与长江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着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秦汉以前,云梦泽南边长江,北通汉水,方圆900里,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长江洪水出三峡后,入云梦泽,再下汉口。由于有云梦泽的调洪,当时“洪水过程不明显,江患甚少”。那时的洞庭湖,还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块水面,方圆260里,其余都是被湘、资、沅、澧四水河网切割的沼泽平原。

在长江和汉江大量洪水涌入云梦泽的同时,大量泥沙也被带到云梦泽,由于长时间的淤积作用,到了魏晋南朝时期,即公元500年前后,云梦泽由过去的方圆900里缩小为三、四百里,逼使荆江河段水位抬升,江水倒灌入洞庭湖,使洞庭湖与南面的青草湖相连,由过支的方圆260里扩大到方圆500里。

到了唐宋时代,统一的云梦泽已不存在,代之而存的是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故称湖北为“千湖之国”。在云梦演变成大面积的洲滩和星罗棋布的小湖群的同时,也形成了荆江河槽的雏形,有九穴十三口作为洪水入湖通道。荆江水位进一步抬升,使洞庭湖南边青草、西吞赤沙,横亘七、八百里。

当荆北出现大面积洲滩后,人类就在洲滩上从事生产活动。晋朝(公元325年前后)开始在江陵筑堤防水。在九穴十三口分流的同时,泥沙又淤塞了九穴十三口,分流作用越来越小,人们又在河道淤塞的条件下进行堵口并垸。到公元1524年九穴十三口中江北岸的最后一道郝宋堵口,才形成了统一的荆江大堤,统一的荆江河槽和江汉平原。1650年再堵位于荆江大堤下游庞家口(湖北监利县西门渊),从此,江水被约束在单一的荆江河槽里,不能再向江汉平原分流,这就使洞庭湖面进一步扩大到盛时期,方圆900百里,洪水湖面6270平方公里。

洞庭湖作为长江的通江湖泊,与长江息息相关。长江干流的超额洪水和长江干流的泥沙问题,是江湖关系历史演变的主题。纵观江湖关系历史演变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七个阶段:

一、公元1000年以前,长江穿云梦泽而下,完全由云梦泽调洪。

二、公元1000-1524年,云梦泽淤成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有九穴十三口分流,荆江水位抬升,洪水倒灌洞庭湖,洞庭湖由小变大。

三、公元1524-1860年,九穴十三口尽堵,荆江大堤形成。洞庭湖扩大到全盛期6270平方公里。

四、公元1860-1956年,形成四口分流,洞庭湖调洪与洪湖沔阳倒灌云梦泽调洪并存。

五、公元1956-1967年,洪湖沔阳黄盖湖等通江湖泊尽堵,长江干流洲滩民垸围垦,再抬高荆江水位,四口(1959年后为三口)向洞庭湖分洪,中游通江湖泊只留下洞庭湖单独调洪。泥沙淤积使洞庭湖由大变小。

六、公元1967年以后,下荆江裁弯扩大了荆江泄洪量,降低了石首沙市水位,使入湖水沙量减少,螺山河道淤塞、泄流量减少,加上围堵通江湖泊的双重影响,抬高了城陵矶水位,城陵矶地区分蓄洪量扩大,洞庭湖口出游受顶托。

七、公元2002年以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江湖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上一页 页码:[<< 1 2 3 ] 下一页 共3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