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明珠”红碱淖 第二个罗布泊?

时间:2009-12-14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杜光利

受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国家级重要湿地—红碱淖水域面积正在逐年减小。专家认为,如此下去,这个中国最大之一的沙漠淡水湖,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干涸,完全沙化为第二个罗布泊。

“红碱淖像是一个走入生命暮年、但还供人们观赏的老妇人,她这副样子真叫人看了心酸。”红碱淖旅游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杨凤鸣内心充满着说不出的哀愁。

“是缺水让它挣扎在死亡线上。”杨凤鸣说。资料显示,红碱淖靠四周的7条季节性河流汇聚而成—近年来,陕北地区持续干旱,致使该湖水分蒸发量大增,而注水河流一旦断供,其生态也就进入SOS状态。

持续下降的水位

红碱淖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淖”(音:闹)在蒙古语里是湖泊之意,属高原性内陆湖泊。清光绪年间,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到1929年也是一个面积仅为20亩的水坑,四周的上万亩沙漠湿地里,生长着一米多高的野生植物马兰—它是上等的造纸原料。

后来由于降雨丰富,老百姓挖渠开水,周围的孙道沟河、柒卜素河、营盘河、蟒盖兔河等河流都有可观的注水量,红碱淖水面迅速扩大。据统计,1969年红碱淖水面已达7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5.5亿立方米,滋养了众多的湿地、26种国家二类保护珍禽和16种野生鱼类。其中,从2001年起,世界濒危珍禽遗鸥迁徙到此,成为动物大家庭的一员。

“这里的原生老祖宗鱼是鲫鱼,最大的5斤7两重,成为世界之最,过去的水产杂志上曾有报道。”杨凤鸣说,1970年代,红碱淖是陕蒙的渔业基地,年鱼产量大约70万斤,盛产的鲫鱼平均在2斤左右,每年湖面的冰消融之后,岸边漂浮着一大批死鱼—因为湖中鱼的密度太大,结冰致鱼缺氧而死。

从2000年起,红碱淖形成70余年后,开始在无法避开的困境中挣扎,这个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遇到了“缩水”之痛,正面临干涸的威胁。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何芬奇回忆第一次来这里时,“湖边紧邻环湖路路基,站在湖北岸用60倍的望远镜都看不到对岸,而这仅仅是十多年前的事”。

环湖路在湖水边像一道圆弧般铺展开去。在杨凤鸣的引领下,8月12日,时代周报记者绕湖进行探查—红碱淖状似三角形,水面已缩减了3万多亩,湖的东南岸、北面的樊家滩等地,湖岸线退去了1.5公里之多。

在陕西境内,红碱淖的“补水”河—柒卜素河曾是一条宽阔的河流,现在却呈涓涓细流状,把自己每小时两三立方米的水量注入湖里,当地人称这是在给红碱淖“输液”。

据榆林市气象部门统计,红碱淖地处丘陵草原地带,受极地大陆冷空气团控制的时间较长,大陆性气候较为显著,近年来,每年的降水量仅为35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却由1990年代的1750毫米上升到近年来的2000毫米左右。

如此一来,水面蒸发量与补给量严重失衡,使得红碱淖水位每年下降20厘米。榆林市环保局总工程师薛鹏程对湿地有着多年的调查,“1970年代榆林周围有800多块湿地,到现在最多有79块”。

据监测,水位的下降直接导致水体的盐碱化,目前红碱淖的水体pH值已达9.4。“盐碱度升高,湖水的蒸发量也会随之增大,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杨凤鸣说,近两年红碱淖“缩水”速度加快,今年水位已下降40厘米,估计全年会下降50厘米左右。

“如果红碱淖水位继续下降,湖水碱含量升高得不到遏制,20年内,红碱淖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任陈克林在7月23日发出了警告。

上一页 页码:[1 2 >>] 下一页 共2页

打印】 【网站论坛】 【字体: 】 【发表评论】 【关闭

微水会

第十六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推荐书籍


    《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作者:任南琪
    内容简介:

    《水的再生与回用》
    作者:【美】林宜狮
    内容简介:

合作邀请:010-88585381-805